貧窮阻斷了和平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貧窮阻斷了和平

2006年10月19日
作者:潘美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董事)

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南亞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學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和他創辦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由於他們指出一條當前全球化資本主義發展困境的出路。若對照近日北韓核子的試爆的國際局勢,這個獎項從「脫貧」著手,更具有積極和平的意義。

我們正處在人類自己研發的科技所發展出各種毀滅性的武器,以及面臨戰爭大規模毀害的威脅,非和平狀態所帶來的,除了戰爭本身的破壞力以及國際秩序的影響之外,同時也威脅到人的基本存在所應有的條件與權利。然而和平的建構絕對不應該是以暴治暴,以戰來止戰,也不限於外交使者所穿梭建立的國際關係,不是透過軍事與武力來推動與維護國家安全的軍備競賽或「恐怖平衡」,而是如何共同為人類發展,以及面對各種型態的暴力的「生存的科學」。

消極的和平要達到的是所謂直接暴力的消除,也就是防止戰爭。積極和平的目標就是比消極和平更進一步要去除面對各種威脅人類生存的社會因素,包括貧窮與經濟的不平等,因為奪走生命所需要的,不一定是槍砲彈藥等武器。暴力和貧窮都屬於壓制社會和經濟的條件,因此人權的提倡與經濟發展也成為和平的工具。

而高度的經濟成長率不必然會帶來人類經濟生活的改善,按照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卻可能使人們生活惡化為絕對貧窮的程度,製造社會階級的兩極化,以及國際間貧富差距的成長,成為和平的反挫力量。

現今各種名為開發的計畫和國際援助,雖意在消除貧窮,卻經常被用來當作促進投資的藉口,使富裕的人收入更高,生活更優。這些計畫也許可以攔河集水、發電、有飛機可以起降,有火車可以到達,礦產得以開發,但是有多少人也因為大型開發計畫而走投無路。原來賴以維生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害,使得原來不窮的人也成了窮人;因政治而流離的難民原先尚存一絲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家,但因為開發而使這些被迫搬遷的人早就無家可歸了。對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窮人而言,開發所帶來的不是更平等的世界,而是更嚴重的歧視與流離。

尤努斯所推展的「鄉村銀行」的特色與意義,在於以非營利的微型貸款方式援助窮人;並且結合弱勢團體的力量,以社會集體互助的金融來促進共同的福祉。更重要的是,這種尋求在地的、多元的、自主的生活構造,靠的是社區中每個個人的雙手與智慧,是個人從其生活自身發展的選擇,而不是依賴官僚菁英的計畫或政策。

「鄉村銀行」的例子,說明發展的方向不再是向外尋求看齊的對象,而是從在地的社會文化底層產生出來。也唯有在地紮根才可能產生自主的永續發展,消除威脅人類生存的社會不利因素,進而改善整個社會。這才是積極的和平。

本文原刊於10月15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