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震補強的下一哩路 私有公用建築能否承受大震?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耐震補強的下一哩路 私有公用建築能否承受大震?

2025年01月10日
公視記者 林書帆 顏子惟 洪敬慧

處在地震頻繁的台灣,大家知道自己去的旅館、商場等公共場所,耐震能力合格嗎?

 

不論是逛百貨公司、大賣場,或是到KTV歡唱,你或許曾注意到,某些公共場所會張貼黃色的「消防安全檢查不合格」告示,但你知道現在有些縣市,也開始張貼「耐震能力評估檢查不合格」告示嗎?

台灣地震頻繁,公共場所的耐震能力涉及公共安全,從法規的強制力到風險揭露,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嗎?

耐震補強的起源:921地震

2024年的0403花蓮強震,讓許多人回想起25年前的921大地震,當時共有十萬間房屋全倒或半倒,暴露出早期建築耐震能力不足的問題。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2018年花蓮地震等災情,更一再提醒人們,建築倒塌、損毀,是地震導致傷亡的主因。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十萬間房屋全倒或半倒,揭露早期建築耐震不足的問題, 促使官方修正建築設計規範。

雖然政府在2005年公布了建築耐震設計規範,對新建築的耐震能力有更嚴格的要求,但台灣還有數量龐大的舊建築,需要藉由補強或重建來降低風險,不過光是1999年底前核發使用執照的老舊建物,粗估就有上百萬棟,該如何排定優先順序,進行改善?921地震已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各類公共場所的耐震能力提升,目前進度又是如何?

公立學校多數已補強完成,非校舍公有建築仍落後

新北市土城區公所的行政大樓,曾被檢測出耐震能力不足,藉由裝設斜撐進行補強。

平時有眾多民眾洽公、並且會在災害來臨時,做為指揮中心與收容處所的公有建築,耐震能力十分重要。

早在2000年,行政院就核定了〈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推動公有建築的耐震補強,根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提供的資料,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央部會所轄的非校舍公有建築,補強完成率達到98.2%,但地方政府僅有68.7%。完成率最低的五個縣市都低於50%,原定2025年全數完成的目標,恐怕將再次延期。

非校舍公有建築補強進度。資料來源/內政部國土管理署

在公有建築中,公立學校的耐震補強腳步相對較快,但監察院也曾在2019年發布調查報告指出,全台仍有將近兩千棟校舍待拆除或待補強,導致有將近14萬名學生,在有安全疑慮的校舍中上課。

教育部國教署組長蔡宜靜表示,這些校舍僅剩大約十幾棟,尚未補強或重建完成,但已藉由各種方式確保學生安全,包括將有疑慮的校舍停用、改為低度使用(例如儲藏室),或透過鋼梁支撐等方式進行臨時性補強。目前大部分公立高中以下學校,都已經符合現行耐震規範。

監察院曾在2019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全台仍有將近2000棟校舍待拆除或待補強。

震災慘重傷亡,促使政府修法提升私有公用建築耐震能力

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台南維冠大樓倒塌造成115人死亡。

旅館、商店這類供公眾使用的私有建築,耐震能力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公有建築,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導致台南維冠大樓倒塌,115人罹難,是台灣近代史上單一建築事故死傷最多的案例。這棟大樓一到三樓就是賣場。當時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勘災報告就提及,必須關注私有公用建築的耐震能力。

高雄美濃地震後兩個月,內政部營建署(現已改制為國土管理署)提報「安家固園計畫」,其中一個工作項目就是修正〈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辦法〉。在法規修訂期間,2018年0206花蓮地震,又導致統帥飯店與雲門翠堤大樓倒塌,雲門翠堤的14名罹難者中,有11名是大樓中「漂亮生活」旅店的顧客與員工,再次突顯私有公用建築的公安問題。

2018年0206花蓮地震,雲門翠堤大樓倒塌造成嚴重傷亡,多數罹難者是大樓中漂亮生活旅店的旅客。

2019年7月1日,修正後的公安申報辦法終於正式上路,在1999年底前取得建照,用途是旅館、賣場、電影院等的公共場所,樓地板面積累計超過一千平方公尺,屬於單一所有權人或使用人的建築,都要強制申報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耐震評估流程,分為初評與詳評兩個階段,評估結果通常以R值表示,初評R值小於或等於30,代表尚無疑慮;介於30到60之間,表示有疑慮,必須進行詳評,確認是否需要改善;大於60代表確定需要改善。

強制申報耐震能力的建築。資料來源: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申報辦法

耐震能力評估結果通常以R值(危險度總評估分數)來表示。

不過評估結果有疑慮的私有公用建築,法規起初無法強制要求補強,直到2022年,《建築法》第77之1條修正通過,將「構造安全」納入應改善項目,屆期未改善者,可處6萬至30萬元罰鍰,並且可以連續處罰。

哪些公共場所耐震能力不足?民眾有知的權利嗎?

新法規上路後,有業者因檢查出耐震能力不足、沒有計畫進行補強,而選擇停業。但也有建物所有權人未遵守相關規定。

台北市西寧市場規劃在2025年拆除重建,因為先前耐震評估結果,不符法規要求。

以台北市為例,2024年12月,符合強制申報要件的建築共有406棟,不合格129棟,約占總數三成。因同一門牌號碼可能有不只一棟建築,若以地址來看,則是約90處不合格。台北市建管處幫工程司鍾大緯說明,這些不合格場所,部分是應申報而未申報,部分是已確認耐震能力不足,但尚未進行補強。

台北市建管處在西寧市場外牆張貼耐震評估不合格告示,提醒民眾注意自己身處的環境。

這些不合格場所以旅館為大宗,其他還包括知名酒店、百貨公司、電影院、醫院、私立學校等等。大多數都還在營業或使用中,民眾是否有權利得知,自己活動或消費的場所有沒有耐震疑慮?

耐震不足建物的資訊公開,中央與地方做了哪些事?

國土管理署在2024年的督導考核計畫中,曾要求地方政府針對耐震能力評估檢查不合格的建築,張貼告示並上網公告,但實際到現場觀察,有些告示並沒有貼在主要出入口,甚至疑似被刻意遮擋,就算民眾就站在旁邊,也未必能注意到。

這家商場耐震能力評估檢查不合格的公告,並未張貼在顯眼位置。

有的公告被刻意用花架遮擋,不容易被民眾發現。

此外,這項措施才剛上路一年,國土署就發現資訊揭露的依據〈建築公安檢查及取締執行要點〉,尚未跟著《建築法》等法規一起修訂。國土署建管組組長高文婷解釋,〈要點〉的最新修正年份是2011年,當時還未考慮到既有合法建物耐震能力的問題,因此〈要點〉中的「構造」指的是消防設備或建築本身的構造,與耐震能力無關,換言之,以〈要點〉做為耐震能力檢查不合格場所的資訊公開依據,恐怕有適法性問題。

基於這樣的考量,高文婷表示,在一下年度的督導考核計畫中,暫時不會再把上網公告不合格場所、張貼不合格告示列入考核項目。但地方政府還是可以考慮以制定自治條例的方式,來做相關的資訊公開。

然而,在原先有督導考核的情況下,各縣市的執行狀況就不一,如果中央主管機關沒有強力要求,未來恐怕更難確保民眾知的權益。2024年12月,在六都之中,台北市公布的不合格場所數量將近90處,台南市70幾處[1],新北市、高雄市與台中市,分別僅有八處、七處與三處。桃園市則是原本就未公布。而六都之外的縣市,若以「XX縣/市耐震評估不合格」為關鍵字搜尋,僅有嘉義縣可以查詢到名單,屏東縣則是公布「無不合格場所」。

基於消費者保護立場,學者認為相關資訊應適當揭露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孫振義認為,耐震能力的評估與改善期相對較長,初評結果有疑慮的建築,應考慮做適當的揭露。

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孫振義認為,當初既然規定私有公用建築要強制做耐震能力申報,就是考量這些地方民眾使用頻率較高:「我們還是希望,不論是消防安全檢查、耐震評估結果,都要適當揭露,如果法源依據還沒有完備,就盡快把它補足。」

相較於消防安全,耐震能力的評估與改善期相對較長,但是地震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初評有疑慮的建築,可能在完成詳評、補強之前就遭遇地震,孫振義認為,即使是已經依規定進入申報流程的建築,一旦初評結果有疑慮,也應考慮做適當的揭露,讓消費者有選擇權。

此外,像是旅館這樣的營業場所,本來就被要求要投保責任險,孫振義建議,可以針對初評有疑慮的營業場所,暫時調高相關保費,「這樣一方面可以促使建物所有權人盡快完成詳評、或進行補強,一方面萬一真的在改善期遇上地震,受害者也不至於只能靠善款。」

法規進步,是否能走在下一場大震來臨之前?

2018年0206花蓮地震紀念碑。

回顧台灣的公安史,幾乎都是藉由一次次重大意外,換來法規的進步。1995年台中衛爾康餐廳大火,64條人命促成〈建築公安檢查及取締執行要點〉的制定,讓民眾能得知哪些公共場所的消防安全堪慮。而耐震能力的提升,在多年努力下,從僅能強制申報,走到能強制補強,資訊公開方面卻仍有所遺漏。

另一方面,台灣還有眾多類似維冠大樓的住商混合建築,可能符合興建年代與面積的條件,卻因為產權複雜,不符強制申報要件。未來如何將提升耐震能力的強制力,擴及更多私有公用建築,是下一個有待解決的課題。

在2018年倒塌的雲門翠堤大樓舊址旁,矗立著0206花蓮地震紀念碑,對罹難者而言,時間永遠停留在那一刻,但是地震還會再來,我們的制度與法規,又是否能走在那一刻到來之前?

註釋

[1] 台南市耐震評估檢查不合格名單原本公布在工務局網站,但2025/1/5截稿前再次確認,已無法查詢到。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耐震補強的下一哩路|私有公用建築能否承受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