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相戀的工程師大集合 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溼地邊親密開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與自然相戀的工程師大集合 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溼地邊親密開幕

2006年11月07日
本報訊(倪宏坤報導)

參訪關渡自然公園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大自然」與「工程師」總是相對的觀念,以為工程師只會向大自然開刀、用鋼筋水泥破壞原有的生態;不過,從195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漸漸將「生態工程」概念用在營造人類與生態環境互惠雙贏的空間,這理念也漸漸為台灣接受。經過了數年的研究與溝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辦的「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6日起展開,廣邀國際級工程師,以及台灣第一線的工程工作者、關心者、研究者、學習者,藉著參訪實際工程與研討座談,期望能為台灣的生態工程推展方向提出建言,為維護台灣的生態永續而努力。

活動第一天,台灣大學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文亮帶領來自美、日、荷、德、奧等5國的生態工程專家學者前往台北關渡自然中心,參訪水磨坑溪人工溼地水質工程,由國際水利環境學院教育研發組組長游進裕簡報時說明,水磨坑溪是關渡溼地內的主要水源之一,依據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的長期水質監測,水磨坑溪水質多數時間呈現重度污染,也使自然公園內的生態受創甚鉅,因此環保局於2005年開始「影響關渡自然公園生態環境之舊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污染整治計畫」,將引入的受污染水體透過緩衝池、氧化塘、表面流系統、地下流系統,以及終沉池等一連串的自然淨化過程,再引進自然公園水路。游進裕指出,自然淨化水質的工程比起污水處理廠,不但成本較低、不會產生其他污染物,也有環境教育的功能;來自荷蘭國立Wageningen大學環境暨水資源系的教授Wim van Vierssen表示,雖然這整個工程看來好像為了關渡自然公園的水質與生態,但最終因著乾淨的環境與豐富的生態而獲得利益的,仍然是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

游進裕解說水磨坑溪人工溼地水質工程          張文亮對來自荷蘭和德國的學者講述關渡溼地          實地參訪水磨坑溪人工溼地水質工程

實地參訪火炎山生態隧道工程苗栗火炎山的生態隧道也是參訪重點。堅尼士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周南山於簡報時說,位於苗栗縣苑裡鎮與三義鄉交接處、沿大安溪與火炎山之間的130甲線(現稱140線)縣道,因位於終年均易崩塌的火炎山旁,用路人常被砸傷甚至砸死,颱風過後的土石流更是每年都造成許多傷亡。為了保持火炎山崩塌地形的地質特色、也維護火炎山保護區內的珍貴生物多樣性,因此採許了生態工程中的迴避原則,在火炎山山腳邊、140線縣道旁,挖了一處隧道,避免土石影響交通。美國科羅拉多州Denver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郭純園好奇整個工程有沒有「失策」之處,周南山對此表示,計畫中的隧道長度超過1公里,但建好的只有870公尺,只好在隧道前後段加建阻擋土石的石牆;且隧道的上底若能做得更厚些,清理淤積土石的頻率就可以降低些。

為期5天的「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將於7日參訪石門水庫集水區整治工程;8日將由政府相關工程部會主管與專家學者對談,探討目前台灣生態工程的問題與對策;9-10日將在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公務人力發展中心)舉行研討會,受邀來台的國際學者們將分享各國的生態工程研究與成果。有關本次國際研討會活動之相關訊息,歡迎至工程會生態工程入口網站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