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優先的關稅政策重塑供應鏈,也進一步改變國內產業結構
美國總統川普將4月2日稱為「解放日」,並且在當天宣布對於全球的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事實上,早於宣布對等關稅的兩日前,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USTR)便先發布了「2025年各國貿易評估報告」(2025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美國貿易代表署稱這一份報告結果,依循了川普的「美國優先」與川普提出的「2025年貿易政策議程」(President’s 2025 Trade Policy Agenda)。
4月2日美國「對等關稅」發布之後,便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造成了全球經濟與產業供應鏈的震盪,各國也將目光聚焦在「對等關稅」的計算方式與影響衝擊。

總觀近日各國反應,各國以政府為單元,對此的反應有二:第一,評估是否提出報復性措施,也同樣針對美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如中國、歐盟、加拿大。第二,針對國內可能受衝擊產業、勞動提出補貼措施,已消減國內企業的影響,如日本、韓國以及台灣。不同國家對於「對等關稅」反應並不相同,主要涉及到三項因素:首先,這個國家與美國的貿易依存度,其次,這個國家的經濟量體,尤其是該國國內的消費總量,最終,則是涉及到該國的產業結構。這三項因素,在後續一至兩個月之內,能夠用來解釋不同國家對於川普、對等關稅的反應差異。
事實上,與其單純將目光聚焦在4月2日川普在「對等關稅」的稅率與發言,不如解讀USTR的「2025年各國貿易評估報告」,並重新查看「2025年貿易政策議程」,將更有助於釐清當前台灣目前的狀態,並且提前預測未來可能的走向。
「2025年貿易政策議程」的前段背景便提到:
川普總統已經重塑了貿易政策格局,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他建立了新共識,亦即關稅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工具。…。他證明了美國擁有談判的槓桿,可以積極談判以開放「美國製造」(商品)出口市場,尤其是農產品出口。證明了一個強大且現實的貿易政策可創造就業、促進創新、加強國防、提高工資、支持農民並促進製造業復興。
重新解讀「2025年貿易政策議程」,可以發現美國「對等關稅」政策,事實上具有兩個根本上的目標:一者是,以另一種方式,吸引國際投資至美國本土生產,第二是,強化美國商品出口,而這裡所說的「美國商品」尤其指美國農產品。這也意味著,「對等關稅」是一種驅使其他國家打開雙邊貿易談判的手段。
美國USTR的2025年貿易評估報告,對台灣聚焦在農牧業的貿易壁壘
USTR「2025年各國貿易評估報告」繼承了「2025年貿易政策議程」精神,針對59個國家的貿易壁壘進行檢討,其中,也針對了台灣的進口政策進行說明,其中在台灣專章的檢討中,有超過一半以上篇幅檢討台灣對美國農產品的壁壘與限制。
政策措施 | 項目 | 美方提出的爭議點 | |
進口政策 | 關稅 | 16項農產品 | 美方指出台灣仍對稻米、鹿茸、東方梨、香蕉、紅豆、液態乳、花生、大蒜、乾香菇、乾金針、椰子、檳榔、鳳梨、芒果、柚子、桂圓肉等16項農產品實施關稅配額(TRQ) |
稅務 | 米酒 | 台灣對烹飪用米酒徵收較低稅率(烹調用米酒9元/每公升),相對其他蒸餾酒、啤酒低,美方指出米酒可作為酒精飲料消費,相對低稅率影響進口酒競爭 | |
非關稅壁壘 | 量化配額制度 | 稻米 | 美方指出台灣,過去有未能採購足美國國家配額(Country Specific Quota, CSQ)的情況。此外,美國也指出台灣稻米的最高採購機制也存在不透明情況 |
海關壁壘 | 玉米、大豆等 | 美方指出台灣對基因改造、非基因改造原料,劃分在不同的關稅項目是有爭議的,因為,美方認為兩者並無在食用安全上的差異 | |
豬肉 | 美方指出台灣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針對美國豬肉進行檢查 | ||
食品安全檢驗 | 豬肉(含加工品) | 美方指出2021年1月份,台灣要求豬肉實施原產國標示的要求,而針對進口豬肉實施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量(MRL)的縣市,此舉可能有暗示美國的進口豬肉有食安風險的問題 | |
技術性貿易壁壘 | 動植物防疫 | 生技食品 | 美方指出台灣在2015年12月,禁止學校使用生技食品或者採用含有生技食品原料的加工食品,美方指出此舉的科學基礎有疑慮 |
牛肉(含加工品) | 美方指出台灣雖然在2021年取消美國牛肉的禁令,但是美國牛肉仍然存在貿易障礙,如台灣仍然禁止碎牛肉進口,且入境檢查程序的科學基礎仍有疑慮 | ||
動物性副產品 | 美方指出台灣仍然限制從美國進口牛血製品、牛油,但這些動物性副產品其實並無安全疑慮 | ||
分析方法與標準設置 | 美方指出台灣萊克多巴胺殘留檢測方法與世界農糧組織的分析方法不一致。此外,台灣也還未制定β促進劑化合物的最大殘留容許量 | ||
馬鈴薯 | 美方指出台灣2018年時,針對進口馬鈴薯發芽情況實施限制,美方認為馬鈴薯發芽並不會有食安風險 |
資料來源:USTR(2025/3/31)2025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但由此觀之,在美國視角之下,與台灣的貿易爭端多半來自於農業相關的關稅,以及各種非關稅的貿易壁壘手段,雖然USTR「2025年各國貿易評估報告」針對台灣的內容,相對於2024的報告內容來說並未有太大的差異,但,放置在如今「對等關稅」的情境之中,所可能形成的爭議與問題將更甚於以往,原因在於: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來看,它是一種全面性、國對國的「雙邊貿易」談判與協商槓桿。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產業,都可能成為雙邊貿易談判籌碼,而無論是從美國視角之下所認為與台灣的貿易爭端,或是從台灣不同產業的產值而言,台灣農業部門都可能受到相當的衝擊。
對於農業部門的影響,應優先考量自由化對於國內農業部門的衝擊
工業部門 | 農業部門 | |
降低對外輸出的影響 | 降低美國提高關稅,或與其他國家的關稅差異,而可能產生本國工業製造產品輸美的衝擊 | 降低美國提高關稅,或與其他國家的關稅差異,而可能產生本國農漁牧業產品輸美的衝擊 |
降低對內產業的衝擊 | 部分工業產品可能會在談判過程中的讓利品項,本國生產此產品企業將面對更強的市場競爭 | 部分受到美國所關注的台灣農業關稅、貿易壁壘政策可能要面對較強的去管制、鬆綁壓力 |
因此,台灣在思考「對等關稅」對於各產業的衝擊之時,應該要將農業擺放不同情境,並重新評估不同的「衝擊情境」,對於台灣農業可能造成的長期性以及不可再恢復的影響。如以此一視角觀察,對於台灣農業而言,造成最大衝擊者可能不只是「對外輸出」,也不只是有足夠資本進行外銷的農業生產者,而是以內銷為主要的小型農業生產者。在兩國進入新一輪雙邊貿易談判桌時,如何在不同部門與受創程度之間進行選擇,將會是台灣農業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總體而言,評估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對於台灣農業的衝擊之時,應該設想的情境是:當台灣與美國重新進入新的雙邊貿易談判時,產值、就業人口等產業量化數值,相對於其他工業、科技製造產業為低的農業部門,在難以不被當成談判焦點之時,如何確認是否為台灣可承受的狀態。並提前針對不同生產部門的生產與市場特性提出因應之道(尤其是自給率在目前都達到九成的稻米、豬肉生產部門)。
川普「對等關稅」對於台灣農業的衝擊,是台灣農業將面對強度更高的自由化,縱然台灣農業生產、從業、農民收入比重,甚至是農業科技應用的程度相對於2002年台灣加入WTO當時已有相當大的差異,但在如今思考農業發展時,也應該加入新的評估準則。比如在美中地緣政治衝擊加劇、氣候變遷成為全球農產生產與價格波動因子的同時,考量農業有無法短期轉回農作生產的特質(如農地轉為他用,難以再恢復農用),台灣仍應該保有的農業生產自給比重?這些才是雙邊貿易談判的過程之中,最應該思考的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