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非假日下午,走了一趟誠品新竹店,忽然發現有一不同於其他分店的專櫃分類--「新竹專欄」…。這是一個蠻有趣的文化現象,或許只是因為分店企劃的創意,也有可能是新竹地方的文化積累深度已到達某一程度,更有可能都不是上述踹測。我好奇的是「新竹」這意象是如何被定義與歸類的?首先是大量的新竹市文化中心出版物,這毫無疑問地扣住地方的人事時地物之特質,也看到地方資深記者勾勒出的「新竹文化地圖」,看到台灣膠彩畫先趨陳進女士與水彩畫先輩李澤藩先生等名家的畫集算是在意料之中,驚訝的卻是發現竹中美術老師黃靜雅先生的評論集與史作檉老師的詩文集。為何說是驚訝呢?基本上來說,這樣長期在地方深耕的高中良師,或許沒有全國性的知名度,但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層面卻是無法衡量。最後環顧整個「新竹專欄」中,有文、史、哲、美術…等領域,但是似乎少了「音樂」。我捎了捎頭髮,其他縣市有所謂台灣地方的音樂資產或創作嗎?
這樣的大哉問好像過於沉重了些,我以不是十分嚴謹的二分法粗略將它劃為「資產」與「現代創作」兩類,主要依據是以時間為原則。這樣看來,以地方音樂資產有無來評斷之,縣市行政區域劃分的地理疆界在此完全沒有意義,細數具台灣地方環境意象的音樂,多是依附在當地民謠傳唱者或是特殊族群的傳統歌謠風格之中。如恆春的思想起由陳達引導著大家對於古調的懷思,如客家山歌與原住民的鮮明曲風…。也許你聽到客家歌會聯想到住在桃竹苗或美濃的人,也許你聽到原住民歌謠會想到花蓮台東,可是你絕無法想像雲林音樂或是台中音樂是什麼樣的調子?
「台灣好,台灣真是個好寶島…啊花蓮港,椰子樹…高蒼蒼…」對於整個寶島的頌嘆,有一大部分要歸因於台灣光復的喜悅。至於詞中的地方環境意象,有的來自十大建設等政府功績,有的點出地理風俗特質….。反觀現代音樂創作,極少見到對於地方環境意象作出識別的企圖,對於風景名勝地點的旅遊式讚嘆倒是蠻常出現在閩南語歌的詞彙中(如:來去台東…)。在失去地方宣傳誘因或催化劑刺激之下,不再有對於偉大建設歌頌式的詞藻,取而代之的是多元音樂創作環境所孕育出的吟唱歌手對於自然或人文環境的寫實之聲。我們聽到羅大佑對台北v.s鹿港的控訴,聽到李壽全對於高雄六合夜市的嘲諷,聽到陳明章對於北投、淡水情懷的質樸遊唱,也聽到新寶島康樂隊對於新台灣的詼諧詮釋…。
剛剛均屬私部門市場機制下的音樂創作,公家部門呢?三、四年前同樣是在新竹,卻由市立文化中心主辦的文藝季中,赫然出現為地方量身定作的「新竹風」,陳明章曲、許景淳演唱,配合當年「風」的主題,該曲幾乎全天撥放,整個南寮海邊鎮日有視覺與聽覺的「風」動感。其實該首歌的詞曲有相當水準,只是不作商業發行,似乎有機會回家繼續聽到機會不多,也沒有繼續討論風城需要什麼樣音樂的機會,於是,這首歌逐漸成為我急欲收藏的絕版作品。
昨天又去南寮漁港堤防上頂著海風,找尋那天熟悉的歌詞內容,我開始懷疑真的有所謂地方環境意象這樣的音樂嗎?它是民間聲音的歸納或是官方精製的吟誦?新竹風依舊呼呼地吹過身旁,我站在因為突堤效應而掏空的沙岸前,不禁恍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