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16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沿岸發生的海嘯,為近代對人類危害最為嚴重且立即性的天災。這個海嘯主要是由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海域芮氏規模9.0及7.5的兩次海底地震所引發,而地震主要形成的原因為印度板塊沉降陷入緬甸板塊下方所造成。
這兩個地震發生後隨即在印度洋引發海嘯,重創了印度洋沿岸地帶,有些地區甚至深及內陸3公里處,受影響的南亞國家有印度、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和泰國等;除了南亞外,海嘯的影響力更波及遠在7000公里外的東非索馬利亞。截至2005年1月16日截稿為止,估計因此次天災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15萬人;而在12個受影響的國家中,總計至少有500萬人遷離家園。
美國的「國家氣象局海嘯警報中心」雖然在數分鐘內即測出了這接連的地震,然而會造成南亞各國如此重大的災情,主要是起因於無預警系統的設置,使得當地民眾未及能時撤離所造成。
世界各國於災害發生後便主動投入救災及重建資金的籌募,而聯合國亦積極提供人道的援助,其動員和資金可望是史上最大。此外,世界衛生組織亦呼籲須重視災後的復原,避免因傳染性疾病引起更多的傷亡人數。而在進行人道援助的同時,對於環境自然生態系統的復原亦考驗著各國,除了對海岸地形的破壞有待復原外,另有因沖入海中的超量的垃圾殘骸及化學物質對沿岸紅樹林、珊瑚礁及海岸底層環境的危害,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估計,後續的救援及重建工作將須費時5至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