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3日
摘錄自11月23日台灣立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澳洲最長的河流,一度澎湃有力的墨瑞達令河在炙熱的藍天下,水量逐漸減少,遲滯的水流呈現一種不健康的綠色。墨瑞達令河是內陸城鎮柏克(Bourke)的命脈,近日的旱災對澳洲內陸城鎮造成嚴重損失,仰賴農牧的柏克鎮更是危在旦夕。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柏克已經有3年沒有出產棉花了。農人變賣家產,用盡土地上僅剩的資源掙扎求生。沒有足夠的牧草,他們必須賣掉所有的綿羊和牛隻,或用高價為牲畜購買飼料。
旱災問題在澳洲引起人們討論全球暖化,或是澳洲某些地區是否已過於乾旱而不宜耕種。但和美國一樣,拒絕簽署京都協議書的澳洲政府依舊堅持,無法證明旱災和氣候變遷有關。科學家無法苟同那些認為全球氣候變遷和旱災無關的官方說法。「我們還不是很確定低降雨量是全球暖化的結果,但很確定的是,持續上升的氣溫直接與此相關。」澳洲氣象局氣候分析主任大衛.瓊斯表示:「全球暖化讓澳洲變得更熱,這也讓旱災更容易發生。」
根據德國環境團體Germanwatch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就探討氣候變遷的問題意願上,澳洲在56個國家中排名第47,美國則排名53。根據這個月一項民意調查,62%的澳洲民眾認為,政府在提醒民眾全球暖化危機方面做得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