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見完整長須鯨擱淺個體、大阪通天閣電力實現100%可再生能源、南極冰山崩裂露出新海域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台灣首見完整長須鯨擱淺個體、大阪通天閣電力實現100%可再生能源、南極冰山崩裂露出新海域

2025年04月07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4月3~6日

麥寮魚塭旁遭傾倒不明油汙泥 業者憂養殖環境受影響

雲林縣麥寮鄉許厝段養殖區,近來被民眾發現有不明車輛疑似在當地請到大量油污水,造成養殖區內台灣鯛陸續死亡。養殖業者林白澄懷疑,油汙已滲透土壤造成污染,雖魚隻暴斃情況補不多,但憂有重金屬污染,盼相關單位解決。縣府環保局表示,將持續派員追蹤,並請相關單位出面說明。(自由時報報導)

台灣首見完整長須鯨擱淺個體 中華鯨豚協會公布採樣畫面

日前在龜山島上被民眾發現的大型鬚鯨擱淺個體,中華鯨豚協會2日確認為世界第二大海洋哺乳類動物「長須鯨」,實際量測體長為10.5公尺,依其脊椎骨生長板未癒合情況判定,應仍為年輕個體,這也是台灣首次發現擱淺的長須鯨完整個體。目前這隻擱淺長須鯨的殘存骨骼樣本,已存放於新竹縣政府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內。(公視新聞網報導)

大矽谷土地變更起手式 竹南科東農業區變專區21.5公頃

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苗栗縣府提列3塊960公頃儲備基地,最近起手竹南科學園區東側農業區,變更規畫21.5公頃園區事業專用區、產業專用區,附帶決議區段徵收開發。變更竹南科學園區暨周邊地區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一階段通盤檢討案,草案最近公告竹南科東側34.3967公頃農業區,變更5.1517公頃園專區、13.1373公頃第一產專區、3.2147公頃第二產區,及相關道路等公共設施案,目前公開展覽徵求意見中,將於4月21日、22日下午2點,分別在竹南鎮公所、頭份市公所中山堂舉行說明會。(聯合報報導)

桃園清查10大型農地違建 限1.5個月內全數拆除

桃園市政府近期清查出10處大型農地違建,總面積超過1.1萬平方公尺,建管處表示,將在1個半月內全數拆除,拆除費用將向所有權人求償,另外針對《桃園市火災預防自治條例》,納管11家高風險場所,勸導而仍不改善者將會成為下一波的優先拆除對象。(公視新聞網報導)

因應川普對等關稅衝擊 卓榮泰:挹注880億協助農工產業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課徵對等關稅32%,行政院長卓榮泰4日召開記者會指出,政府將因應策略重點提升到全面積極準備、有效控管風險、擴大支持產業,將推出9大面向、20項措施,共新台幣880億元的協助方案,其中工業面向挹注700億元,農業面向180億。(中央社報導)


大阪通天閣實現電力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日本大阪新世界的著名景點「通天閣」4月起使用的所有電力均改用可再生能源。預計全年可削減350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約135戶普通家庭的排放量。大阪關西世博會有望帶來更多國內外遊客,運營方通天閣觀光公司的社長高井隆光表示:「將以通天閣新的環保的光照亮大阪。」(共同社報導)

埃及年底將安裝核電反應爐容器 成全球最大核電廠

埃及與俄羅斯國營核子企業(Rosatom)合作興建埃及首座核能發電廠。Rosatom日前宣布將在11月安裝反應爐容器,準備開始運行核設施,竣工後將成為全球最大核電廠,每年可生產370億度電。(中央社報導)

南極冰山崩裂露出新海域 科學家發現深海生態豐富

地球極圈動輒數百公尺厚的冰層底下是否會有生命讓人好奇。今(2025)年1月科學家在南極進行研究時,剛好遇上一座巨大冰山崩裂,他們趁機進入這片新露出的海域,利用遙控潛水器進行探測,結果發現非常豐富多樣的生態,極端環境下強大的適應力也讓人驚喜。(公視新聞網報導)

報告:2024年全球新增燃煤裝置容量創20年新低

一份報告指出,去(2024)年全球新增的燃煤發電裝置容量為20年來最少,但由於中國和印度持續擴增,全球整體燃煤裝置容量仍有所成長。法新社報導,燃煤發電占全球發電約1/3,而逐步汰除煤炭是實現氣候變遷目標的關鍵之一。(中央社報導)

路透:美能源部擬砍儲能電池與碳捕集項目經費

據路透社取得的一份清單顯示,美國能源部正考慮削減數十億美元資金,這些經費原本用於示範新興的能源儲存與碳捕集專項。路透社報導,若撤銷這些專項的資金,將對有前景的新興減碳技術造成重大打擊。由於大多數傳統民間投資者認為這類技術風險太大不願投入 ,這些技術高度仰賴政府支持。(中央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