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巡守與公民實踐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河川巡守與公民實踐

2006年12月21日
作者:陳威志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

變色的塔寮坑溪「淡水河守護聯盟」成立業已2年,這是由大台北地區關心河川議題的環保團體、社區大學等組成的一個跨領域結盟,推動許多河川社團與河川守護隊,致力於河川的保護運動。但從最基本的河川巡守開始,就面臨了許多挫折與無奈!許多巡守義工直擊污染源排放現場,看著河水在瞬間從粉紅色、藍色到黑色,或是充滿禽畜排泄物而臭氣熏天,真是痛心萬分,趕忙打電話報案,稽查員火速趕到開了罰單,這是最好的狀況;但可惜不好的狀況更多,如報案後遲遲未見處理,或稽查員姍姍來遲,言語態度也不佳,似乎我們找了誰的麻煩。

河川巡守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呢?淡水河的污染90%來自家庭廢水,其次為事業及畜牧廢水,前者有賴衛生下水道的佈建才能獲得改善;而後兩者牽涉到的則是非法排放的工廠或養豬、養雞場,環保部門稽查人力有限,因此號召民間來擔任河川巡守義工,一起參與河川保護的工作。但河川巡守的第一線人員都知道,有些工廠後面有地方民代撐腰,某些立委甚至還為養豬戶關說,反對訂定養豬廢水的排放標準,這些都是政策執行背後不為人知的艱難。

關渡橋旁死魚遍佈河面以上還是找得到污染源的狀況,若是找不到明確污染源的,更無從查辦起,比如今年從8月開始一連4起的「淡水河死魚事件」,死了近10萬噸的烏仔魚,官方說法是颱風造成下游水流湍急,掀起底層污泥,造成水中溶氧度降低。但資深的巡守義工生氣又心痛,這麼大的事件,難道只能怪罪天災?底層的污泥從何來?人類的不當作為難道沒一點影響嗎?報案未獲處置或看到污染一再發生時,巡守員也會困頓無力,每天努力的巡守河川又何用呢?當我們越深入了解河川,就越發現這些問題背後,牽涉的是複雜的政治經濟複合體,絕不是幾通報案電話能撼動的。

河川巡守義工趴趴走俱樂部這些第一線的巡守經驗,讓我們開始思索民間社會在淡水河整治願景中該扮演何種角色?因為經歷過這些事,讓我們了解河川巡守不單單只是巡守而已,更大的作用應該是發掘與凸顯問題,巡守志工從自身經驗出發,更能了解公共議題並發揮監督力量。行政部門其實受污染事業體背後龐大的壓力,也需要與民間合作,對不肖民代發揮牽制作用;至於家用廢水,民間除了幫忙宣導建置衛生下水道的觀念,也可帶頭做家用廢水的減量。跳脫官僚組織的僵化,利用民間的機動性,相信會更有功效。

如此,如果能從住家附近的河段開始,透過團體行動先從遏止某一個河段的事業廢水排放做起,然後擴展到整個河系,讓更多社區或個人能參與河川巡守行動,並由此切入對於整個水資源公共議題的認識,一步一腳印,相信能更深化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才有可能把河川巡守提升成更廣泛、積極的公民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