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與生物的變動是互相依存的,例如空氣中二氧化碳與氧氣濃度的穩定,幾乎所有生物都有貢獻。若環境因子(例如熱浪、寒流、颶風、豪雨、乾旱或污染等)發生劇變,生物會跟著環境變動而演替。「物種」本身也是生態環境的一環,當有新的物種遷入、遷出時,也會造成生態系中其他物種的消長。
最近科景網報導了一篇發表在著名《科學》(Science)期刊的論文,是關於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加拉帕哥斯群島上的地雀,這正是當年達爾文提出演化論所觀察的對象之一,所以又稱為「達爾文雀」。2003年,加拉帕哥斯群島上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導致地雀的食物(植物種子)大量減少,許多喙部較大的地雀大量死亡,少數喙較小的地雀因為吃得到較小種子因而存活。經過兩、三年,存活下來的地雀的平均喙長也變小了,驗證了達爾文的演化理論,也說明了植物群落因乾旱而改變,賴以維生的動物生態也跟著消長,這是生物隨環境改變所產生的適應性變動。
生物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在台灣也正天天上演。因為人為的不當開發,山區植被嚴重破壞,植群少了,野生動物更難以生存;颱風來襲,土石流夾帶山裡的枯木,直衝入海,對鄰近海域的生態更是非常大的衝擊,珊瑚可能沒了,魚群也變少了。珊瑚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平衡作用,可能遠超出人類的估計,冷媒的使用都可以讓大氣的臭氧層破個大洞,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也產生惡性循環的效果。人類的活動改變環境的能力,我想應該是所有生物中最厲害的吧!這是生物改變環境的例子。
有如水中蝗蟲「見青就吃」的福壽螺遍布台灣的大小水域,水田、灌溉溝渠、池塘等,粉紅色葡萄串般的卵塊幾乎隨處可見。福壽螺原產於南美洲,千里迢迢被引進台灣,在沒有自然天敵的情況下,有如來到新天堂般的迅速繁衍,成為台灣農業的大禍害,每年危害10萬公頃以上的農田。台灣農民習慣使用三苯醋錫防治福壽螺,三苯醋錫對人的皮膚刺激性強、對水生生物更是劇毒,政府雖明令禁止,仍有農民偷偷使用,嚴重危害人畜與水生生態。目前福壽螺的蹤跡不僅廣布整個東南亞,在日本亦甚為猖獗。這是動物危害水生植物群落的例子。
在宜蘭的休閒水田裡,看見田邊零散丟棄的一些菜葉,菜葉底下爬滿了大大小小的福壽螺,問了農民才知道,田地休閒後,福壽螺沒有了綠色食物,丟些菜葉就可聚集福壽螺的螺子螺孫,然後一網成擒,通通打碎了餵鴨。哇!真是聰明、省時、省力、省錢又環保的做法。農民還說在田裡發現了「角螺」,體型比福壽螺小很多,會吃福壽螺的卵、不吃農作物。有角螺的田,福壽螺就少很多,福壽螺在台灣可能已出現天敵了,這是動物間交互作用的例子。
原生於中南美洲的小花蔓澤蘭,繁殖力強,蔓藤會覆蓋其他林木,造成大面積林木的死亡,這是植物間生存競爭的例子。在愛護或關心台灣生態者的眼中,福壽螺與小花蔓澤蘭都是所謂的「外來種」,有時也會用「入侵台灣」來形容它們。其實它們會來台灣,大部分是人為的因素,也是多數人對於生物、環境與保育知識欠缺的後果。遷徙、適應與生存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與權利。
並不是所有物種的遷徙都會嚴重干擾或破壞原有的生態系,通常一個物種的基因庫大、變異多,在環境變動時存活下來的機會也大。台灣油杉、台東蘇鐵、台灣穗花杉與台灣海棗並稱「台灣四大奇木」,同為冰河孑遺植物。百萬年前台灣與大陸的陸地是相連的,許多動、植物如台灣獼猴、櫻花鉤吻鮭與四大奇木等,在那時候就遷移至台灣,也定居了下來。冰河退去,台灣海峽再度分隔兩岸,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而成為台灣的特有種。海峽的分隔,讓它們失去與原有物種交換基因的機會,近親繁殖的結果,弱化了生物對環境變動的適應力,容易成為瀕絕的物種。這些瀕絕的物種,我們不曾視它們為外來種,而且還愛護有加。
人類的遷移,可能才是對生態環境產生最大干預與破壞的元兇;人類開始學習認知生態環境的穩定平衡,才是人類最大的福分。沿著台灣縱走的山脈,政府已成立許多的生態保護區,成為較完整的廊道,這些都紀錄在農委會林務局所建立的優質影音頻道――「自然之窗 尋幽探祕」裡。這些動、植物是那麼美麗優雅,但有些可能已面臨滅絕的困境。關心台灣自然環境的朋友們,都可以欣賞影片、學習如何愛護台灣環境,我們衷心期盼台灣環境「明天會更好」!
※本期推薦影片:夜空舞者――蝙蝠
本影片同時感謝阿羅哈客運公司11月起全面贊助播出,歡迎乘客搭乘時選播「自然之窗 尋幽探秘」台灣自然影像系列!
本影片所在網站:「自然之窗 尋幽探秘」台灣自然影音頻道
※歡迎網友踴躍瀏覽影片並上網「分享心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將以撰寫心得的精采度,選出50位朋友,網友將有機會獲得:「自然之窗 尋幽探秘」台灣自然影音光碟一套(三片)、2006年生態工作假期營隊襯衫、精美特有鳥類明信片(一套4組)、還有「生態足跡」、「種樹男人」、「海濱動物」、「女農討山誌」、「金門海濱生態」、「自然手冊」眾多好書等精美好禮。
※本文章感謝林務局「自然影像數位化及推廣計畫」贊助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