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加入東歐新國家 邊境野生物貿易管道大開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歐盟加入東歐新國家 邊境野生物貿易管道大開

2006年12月28日
林盈秀、謝芳怡編譯;蔡麗伶、莫聞審校

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14日公佈了一份名為「中東歐野生物貿易:華盛頓公約在15國的落實情況」研究報告,對於2004年5月已正式加入歐盟的10個東歐國家,以及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即將加入歐盟的6個國家,在落實華盛頓公約的成果上表示肯定,但報告中同時也指出,各國在法制體系上的落差,將可能導致歐盟控管動植物貿易的法規窒礙難行。

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的主管凱絲納吉(Katalin Kecse-Nagy)指出:「不適當的法律、缺乏受過訓的執法官員和權威機構,是歐盟東部邊境貿易漏洞的主要原因。」

中東歐是野生物分布的棲息地,而這些野生物在西歐是稀有罕見的,包括棕熊、狼、獵隼、鱘魚及一些植物,像是櫻草屬及石蒜科的植物。

中東歐同時也是一直以來「運輸」全世界野生物及野生物產品至歐盟的重要途徑。此區是爬蟲類的重要再輸出地點。在1996年到2003年之間,16個國家審查的再輸出爬蟲類數,比歐盟其餘地區都要多。除此之外,這裡面的一些國家也是魚子醬的重要輸出及再輸出國,包括波蘭、土耳其、保加利亞及羅馬尼亞。

歐盟非法野生物貿易的管控格外艱難,因為系統化的管控是在出境的邊界上進行。名列在公約上的動植物進入歐洲即可不受限制地移動。在2000年至2004期間,像是保加利亞及羅馬尼亞等國,所扣押的野生物產品很少,甚至沒有,而其他的國家所記錄到的非法貿易案例則不勝枚舉。其他國家最常被扣押的物種是瀕臨絕種的陸龜、奇特的鳥類及魚子醬。

凱絲納吉表示:「在即將加入歐盟的國家偵察到的少數非法野生物貿易案件,顯示出這些新進的歐盟地區邊界有執法的空隙。」

「對於野生物進入歐盟的控管,就和防備最弱的邊界一樣軟弱,而走私者正快速地加以利用。歐盟必須確保所有歐盟的27個國家擁有相當的能力及專門技術,來處理非法野生物貿易。」 她說。

報告同時強調,各國家管理野生物貿易的不同機構間,並沒有彼此磋商和協調。凱絲納吉補充:「現有的歐盟成員應幫助新參與的國家,建立能力及訓練資源,來提升野生物貿易方面的專門技術與知識。此外,還必須加強歐盟之間的資訊交流與合作,並確保歐盟的非法貿易被全面掌控。合作處理非法野生物貿易非常迫切,才能處理歐盟不斷增加擴展的非法市場。」

【參考資料】
WWF新聞稿

作者

林盈秀

林盈秀,財務金融系畢業,曾任職於綠建築顧問公司。2019年獲得台達電英國環境獎學金後,於英國里茲大學攻讀企業永續碩士。目前研究主題為永續金融與氣候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