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工火力電廠是眼前彰化海岸的一個重大的開發案,他的影響絕對不是崙尾區152公頃電廠預定地內繁殖的水鳥,也不是只有影響鹿港的古蹟與人民生命的健康,而是整個彰化海岸核心價值的摧毀與淪喪。所以反對興建彰工火力電廠是要重新建立社會對於環境公平正義的思考,破除只要缺電就要蓋電廠的迷思。
到底缺不缺電?
1. 長期電力負載預測的疑點
每次要開發新電廠的唯一理由就是缺電,根據94年度國營會的報告指出,「依據台電公司93年長期電力負載預測及94年長期電源開發方案,預計至民國100年依據台電公司93年度長期電力負載預測及94年度長期電源開發方案,預計至民國100年如無新增電源開發計畫,系統備用容量將降至政府規定之合理備用容量率16%以下。」每年就是這樣的一句話,台灣永遠在缺電的狀態,所以我們需要檢驗台電公司長期電力負載預測模式,因為這是台灣是不是要新開發電源的重要依據。依照台電公司網站上公佈的最新民國95年長期電力負載預測(預測區間民國95-109年)資料,其中的假設,(1)預測經濟平均成長率從民國95-99年的4.33%降至105-109年的3.56%,(2)產業結構面農業佔GDP比重由民國1.64%逐漸降至109年的1.39%,同期工業所佔得比例由27.89%減少為26.11%,服務業則從70.47%增加至72.50%,(3)需求面管理預估之可抑低尖峰負載由95年1044.7萬千瓦,增加至109年之1349.7萬千瓦。
根據這些假設所得結果竟然是供電度需求在95-106年之間從1850.6(億度)持續增加2990.7(億度),且同期的平均負載從2112.6萬千瓦增加至3414.1萬千瓦,當然尖峰負載仍同步持續增加。很奇怪,經濟成長率逐年下降、工業GDP比率逐年下降,可抑低尖峰負載量逐年升高,而服務業的用電量不多且電價高,這些因子都顯示用電量不會大幅成長。電力負載預測是個專業的學問,我不是專家,但用常理常識來判斷,我不知道為什麼預測模式算出來的結果竟然和假設的條件完全相反?我們要求公佈完整的評估模式和計算過程,且接受公正的第三者來檢驗!
而更要檢驗這份長期電力負載模式的損失率,竟然可以從民國94年4.9%提昇至未來10年的5.1-5.4%之間,未來應該隨著輸配線路的更新,損失率更應該從目前的4.9%下修至4.5%以下才是合理的,所以損失率來回一差竟達1%左右,以總發電量估計約可省下22億度電,足足是一部6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滿載150天的發電量!也是節能績優廠商全年度省下2.8億度將近8倍之多!
又根據能源局發佈能源統計年報的電力消費統計表顯示,民國94年電力最終消費是2140.371億度(總需要量2273.20億度),跟台電民國95年長期電力負載預測結果在94年度供電1850.6億度相去甚遠,94年度的消費電力已經達民國97-98年預測的供電幅度,也就是說台電長期電力負載預測模式的基準值和實際供電、用電數值不符,用比較低的基準值(或是參數)當然會造成未來用電缺口提早出現的結果。
2.電力使用的比例:是什麼產業大量耗電?
近一步分析各部門用電的比例,工業部門、住宅部門和商業部門用掉80%的總電力生產,其中工業部門用電佔總消費的49.5%-51%為最大的使用者,住宅部門則在19.8%-20.1%,商業部門則佔10.7%-10.9%左右。再從工業用電使用量佔比例最大的類別分別是電機業25%、石化原料13.5%和鋼鐵業(12.2%)。用電成長量的部份,工業部門從2000-2005年的總成長率是25%,總增加215.06億度,但電機業近5年的成長率為73.6%,總增加量是112.6億度,同期石化原料的成長率高達100%,總增加量72.1億度,而鋼鐵業的成長率僅11.1%,增加約13億度。反觀住宅部門近5年的總成長率約22.5%,增加77.6億度,同期商業部門的總成長率22.2%,只增加了41.6億度的需求(圖一)。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就是電機業成長需求造成用電的缺口,近5年來貢獻了超過一半以上工業用電增加量,雖然晶圓、面板等主要電機業創造了上千億可觀的營收,但卻是用了便宜的水電、多種獎勵優惠的條件,還讓他們成為免稅的大戶。可以預見的未來,科學園區規模愈來愈大、電機業用電的需求量會更大,為了他們用電量不夠,必須要新蓋電廠,而企業不用承擔環境成本,犧牲台灣的生態資源,反而由全民來承擔。這樣符合環境的公平正義嗎?
抑制需求面成長應採取的措施
所以政府不應該為了滿足需求面而無限制增加新電廠的開發,我們在長期電力負載預測模式中,看不到減量的努力。想當年環保署竟然信誓旦旦宣告必須要「一縣市一焚化爐」,否則台灣會被垃圾給淹沒。可是依據行政院92年12月核定「垃圾處理方案之檢討與展望」,提倡以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再使用及再生利用等方式,逐步達成垃圾全回收、零廢棄之目標,現在誰說還需要蓋焚化爐?
同樣的邏輯,當我們透過「提高工業用電電價」、「推動家戶社區太陽能發電」、「再生能源開發」的節能、分散式電源和抑制需求成長的措施,還需要這麼急迫的蓋電廠嗎?稍微提高工業用電電價,會使得用電大戶想辦法在製程中節約用電,家戶社區太陽能發電可以減少傳輸損耗和開發大型電廠的需求。如果這些策略都確實努力達成目標,仍然還是缺電,這時候再來蓋電廠也還不遲。難道我們就為了一年幾次超過的尖峰負載量而要繼續蓋新電廠?難道我們就要為工業用電缺電,犧牲環境成本而圖利財團?
雖然能源局的施政策略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節羅列了多項執行措施,我們完全看不到政府在政策上實際推動的魄力與成果(至少讓我們看到長期電力負載模式中),不是只看到台電每年宣佈又破了尖峰負載量,暗示著我們有缺電的危機,又該要蓋電廠了。很遺憾的,我們看到主管國家能源政策的經濟部能源局在「能源政策白皮書」中第三篇第三章關於「電力管理」一節,竟毫無隻字提到「省電」、「節能」降低電力需求的措施,反而是大力支持、強烈為彰工、林口和深澳等新建與更新之電廠必須開發背書,否則基載電源不足云云等,難道能源局是台電的發言人嗎?政府單位的角色和地位竟然如此錯亂?如果只為了滿足需求面而無限制供應,這樣的邏輯台灣的成長極限在哪裡?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既有的經濟規模讓台灣的土地休養生息?
誰在反永續發展
反彰工電廠絕對不是反發展,而是反對不合理的開發。反彰工電廠聯盟各種的反對行動進行以來,我們被鹿港的部份里長、鎮代表、縣議員們說成是反電廠興建就是反鹿港發展,甚至以「外地人不要管鹿港事」族群對立的惡劣心態,這樣的邏輯非常的可笑。自從彰工電廠民情溝通小組成立之後,台電公司這幾個月在地方社團、政治人物之間強力的「洗腦」,不斷以小額贊助社團各種活動換取「支持電力開發」的團體照,大量放送這些敦親睦鄰的小利,為的就是營造地方支持電源開發的假象。對政治人物又施之以「回饋金」之大利,使得部份政治人物在縣市長議員、鄉鎮長代表選舉前後,從堅決反彰工電廠的立場,轉變成「西瓜偎大邊的牆頭草」(請參見鹿港鎮公所對彰工電廠開發立場與態度),什麼叫做「堅守環保法令、民意為依歸」?問題在於需不需要這座電廠,如果不缺電就不需要蓋電廠,根本不用講到環保。又民意為依歸是當初看在王議員因為反對彰工電廠的勇氣與魄力而投票給您讓您當上王鎮長的選票為民意?還是被「回饋金」利誘的里長、鎮代表們的意見為民意?這種核心價值的錯亂和淪喪,只能慨嘆、印證「永遠不能相信政治人物」的經驗法則。
為什麼還有人會相信蓋電廠會促進鹿港的發展?鹿港存在的價值是為了工業開發而服務?還是無可替代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環境?當台電丟出一塊經濟開發、創造就業機會的肥肉大餅,藉以混淆、錯亂的價值觀讓地方兩造為了要不要電廠而論戰、對立,反坐收漁翁之利,這樣的操作手法實在令人心寒。上從國家政策、下至地方官紳,只看到短暫、眼前的利益,而忘記台灣永續發展的根本,是誰在反對永續發展、是誰在捍衛台灣的核心價值,答案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