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1995年起聯合國為喚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制定9月16日為國際臭氧層保護日,並定今年的主題為”Save O3ur Sky: Ozone Friendly Planet, Our Target”「拯救臭氧和我們的天空:臭氧友善星球,我們的目標」提醒地球上的每一個公民,善待地球,特別是謹慎使用各項科技產品,讓臭氧層能緊緊地守護地球。
提到臭氧層(Ozone Layer)的發現與研究,最早的紀錄是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蘭和莫萊特在科學期刊《Nature》發表的文章,此文明白指出人造的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簡稱CFCs),由於其化學性質當穩定,生命期長達數10年至百年之久,因此會在大氣中不斷累積,最後其分子上升至臭氧層以上的平流層(距地表約40公里以上),將被高能的紫外線分解而釋出氯原子,當這些氯原子降至臭氧層高度(距地表約20至30公里)時,將引發催化反應破壞臭氧分子,致使臭氧層的厚度變為稀薄。
此後20多年來,世界各國競相投入人力、物力,進行氟氯碳化物替代物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各成員國相應開展紀念活動,提醒人們臭氧層的重要性,以及減少製造及使用破壞臭氧層的產品。
「臭氧層」中,臭氧的濃度並不高(不到1ppm),而且非均勻地分布於地球各地區。即使如此,這薄薄一層的臭氧,卻是地球上生態的守護者。因為臭氧能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將這些波長很短的輻射線,轉換成熱能,僅允許少量紫外線能到達地表。如果臭氧層被破壞了,過量的紫外線將導致人類皮膚癌及白內障的罹患率增高、免疫系統降低;抑制植物生長、破壞水中生態系統平衡,建築物等材料也會加速老化。
氟氯碳化物自1970年開始被大量生產及使用,普遍運用於工業上,製造成各種家電、科技產品,甚至髮膠等,這些產品經過消費者採購使用,間接成為破壞臭氧層的幫兇。即使是廢棄的汽車、報廢的冰箱,在解體處理過程,也都會產生危害臭氧層的氣體。每天大約有1800噸的氟氯碳化物被釋放出來,其中又有約70%被排放至大氣中。氯原子可活躍10年之久,在失去活性以前,每一個氯原子足以破壞1萬個臭氧分子,對臭氧層所會造成的威脅可說是非常巨大。因此,身為消費者,在購買電器產品時,應該多一分關注,了解產品製造成份,避免購買產生CFCs的產品,而用舊了的家電,也盡量維修續用,減少廢棄家電的污染。
國際間為了公平管制破壞臭氧層物質(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簡稱ODS),遂於1985年擬定《維也納公約》,鼓勵國際間有計劃地觀測及研究臭氧層,並監督CFCs的生產和資訊的交流合作,承諾針對人類改變臭氧層的活動採取普遍措施,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1987年通過的關於管制破壞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和1992年的第4次會員國會議決定,緣上所提之協定,先進國家應於1996年1月1日前完全淘汰ODS的CFCs物質。台灣環保署亦制定了相關的法令條例,善盡先進國家的公民責任。
【相關網站】
☆聯合國環境保護署臭氧層保護日
☆臭氧層保護資訊站
☆臭氧層保護在台灣
☆蒙特婁議定書
☆維也納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