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 有待開發的台灣綠能經濟效益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能瓜哈拉

深藏不露 有待開發的台灣綠能經濟效益

2016年09月30日
作者:柯妤萱

因電力自由化之故,台灣的能源轉型正是熱議中的題目。但轉型的衍生價值與利益最好能盡量均勻分配,也就是在發揮綠能潛力之時也裨益人民就業。本文以綠能中最具代表性的風電、太陽能為主,將歐、美、中三地的安裝容量數目與台灣對比如下[詳見表1-1~1-3],大略估計綠能發展益於社會的潛能。

以現況而論,可以做出數據分析如下表。可見,台灣的綠能容量/總人口比例遠遠低於歐、美、中國,其中歐盟風電的比例約是台灣的十倍,可見台灣過去未能好好發展綠能。換句話說,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潛力十足,不但藏量豐富,又能有效促進就業,值得社會用心投資。


資料整理:柯妤萱。製表:編輯室。

不過,各國就業人口的統計標準相異,純以數字比較仍會失真。但透過風電容量/風電產業就業人口的比例來看,台灣的數字約同於歐盟,可見若繼續增加風電容量,台灣仍有可能藉此擴增許多就業機會。

表2-1為基礎,在最右側加入台灣政府新訂的2025年綠能目標:20GW的太陽能與3GW的離岸風電,可算出達標後的預測數據。由此粗估提升綠能容量帶動就業的幅度,可知再生能源發展十年內的效益甚佳。

若再單看風電,台灣的發展將由陸上轉為以離岸為主力。同樣大力發展離岸風電的歐洲國家裡,英、丹、德各有不同策略。領海條件優秀、安裝容量最多的英國作為業主,現有31座離岸風場吸引投資,2015年的吸金力比下德國,也透過綠色投資銀行(Green Investment Bank)長期鼓勵資金流向低碳建設。號稱綠能之國的丹麥,去年已有42%的電力產自風電,也擁有風場營運商Dong Energy與風機製造大廠Vestas;風電產業五年來的出口約佔總出口的4.5%。擁有西門子的德國則倚重製造業,打造出風機產業的每種元件與系統,及「德國製造」的好名聲;德國傳統大型電商也開始轉型經營離岸風場。

同樣透過就業人口的比例,可看到善用多風的地理優勢能夠嘉惠製造業與金融業。本土產業鏈完整的丹麥、德國可藉由較少的就業人口催生足以大量出口的工業。台灣的風場條件得天獨厚,也是以製造業為重的出口國,發展離岸風電有歐洲典範可循。

能源規劃應朝最能興利的方向發展。不只嘉惠相關廠方,轉型的成果也該散播於人民。在過去,由於政府對能源轉型缺乏信心,未能嚴謹推動相關建設,以致台灣落後於國際,人民也無從了解新能源。其實台灣的能源轉型潛能無限,綠能蘊藏量豐富,非核家園應奠基於大規模擴展綠能建設,並與社會共享新建設的果實。


表1-1.歐盟綠能及就業人口資料

表1-2.美國綠能及就業人口資料

表1-3.中國綠能及就業人口資料


表2-1:多國比較表。其中台灣產業就業人口以2016年之數值計算。


表2-2:多國比較表。其中台灣2025年之產業就業人口取自綠色能源產業躍升計畫內之2020年數值;總人口數值不變。純以數據比較仍有失真之虞。


表3:英、丹、德三國離岸風電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