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美好的事物回來,是必須用生命來換,這就是代價。」隨著《黑白野百合》短片中的老爺爺,為了讓遭受污染而枯萎的野百合復活,而讓身體長出毒瘤而漸漸失去生命,本片導演陳旻昱緩緩道出故事情節背後,想要傳達的訊息。
《黑白野百合》是繪本作家陳旻昱與其團隊共同創作的最新動畫短片,片中敘述老爺爺與好朋友山羊,一起居住在長滿野百合的島上。為了晚上也能欣賞最心愛的野百合,老爺爺於是出海與大島上長滿毒瘤的妖怪交易,把電燈和發電產生的廢棄物帶回島上。雖然因為燈光讓他晚上也可以觀賞野百合,但漸漸地純白的百合花枯萎變黑……
共同的動力 與孩子談環境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畢業的陳旻昱,退伍後就一直在非營利組織工作,足跡踏遍臺灣各地。為了創造一個想像空間,跟孩子們談身處的環境所發生的事情,於是開始從過去認識的各地朋友,或是各種管道得知的環境議題中,選出12個主題創作繪本。
從2008年出版第一本繪本《是誰偷尿尿》,到2014年出版的《捕蝶人》,總共累積了八本繪本創作。而這次《黑白野百合》動畫短片,則是第九本同名繪本的前置創作。
「核廢料是在設定12個主題時,一開始就想要講的事情。」陳旻昱分享,面對低階核廢料不能處理的事實,卻在科學家強調它相對不具有危險性的情況下,諷刺地被放置到蘭嶼。這是需要讓大家關注的議題。
了解當地 傳統與傳承
然而即便很早就有創作的念頭,故事卻遲遲未能成形,「主要是對蘭嶼的種種不熟悉。」陳旻昱回憶,為了更了解蘭嶼,10年前他參加臺灣文獻館舉辦的研習營,到蘭嶼參與超過一週的課程。蘭嶼在地的長者們和居民輪流擔任講師授課的過程中,他開始慢慢了解島上的自然環境和文化。也在那時透過長者分享,更深刻體會政府與當地居民交涉存放核廢時,過程中資訊的不對等,像是對居民說是要蓋罐頭工廠,實際上是設置核廢料儲存場。
回臺灣之後,陳旻昱陸續買了非常多蘭嶼相關的書籍研讀,從達悟族的傳說故事,探索其事情背後的思考邏輯;在漁獵、造船等傳統文化中,體會世代傳承下來與自然共存的經驗法則。「達悟人無論甚麼時候捕飛魚、該怎麼捕、誰來捕,船要用哪一種木頭、甚麼時候伐木、由誰來伐,這些都有一套非常嚴謹的規則,」陳旻昱讚嘆道。
再訪蘭嶼 用動畫打開人們的心
而在2014年左右《黑白野百合》故事大綱慢慢成形,繪本分頁結構也逐步建立。此時陳旻昱所帶領的動畫團隊獲得文化部電影短片輔導金,於是著手拍攝《黑白野百合》同名動畫。
動畫於2015年完成製作,並藉由臺灣閱讀文化基金會邀請到蘭嶼巡迴演講的機會,將《黑白野百合》放給蘭嶼四所國中小學孩童觀看。
「當時影片播完之後,孩子和老師們一陣靜默,」陳旻昱回憶,「卻忽然有一名孩子激動地說:『就是這樣沒錯,臺灣就是這樣對不起我們的!』」其他孩子們紛紛與他討論起影片所看到的事情,老師也與他透露核廢料被放在蘭嶼時,他自己的心境。
「感覺有打到他們內心深處的點。」陳旻昱想起去年播映的往事,這樣說道。
悲傷結局的原因:資訊落差的不正義
相較大多數動畫片的快樂結局,《黑白野百合》的結局顯得非常哀傷。「核廢料放在蘭嶼這件事情,本來就不可能快樂。」陳旻昱回應,不好的結局可以讓大人與孩子們有更深層的討論,而這難過的結局在孩子腦中盤旋,期待他們藉此思考有沒有其他選擇。
「我希望能傳達給孩子大跟弱的對比。這不是島的面積大和小,或是力量強跟弱的對比,而是專業者和不認識這件事的人之間,資訊的落差和不對等。」陳旻昱認為,在每個交易之前,相關的資訊不公開且不對等的時候,會讓未能掌握資訊的人處於弱勢,而無法做出完整的判斷。「這真的是公平正義嗎?」陳旻昱反問著。「我們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過程中,讓環境變不好,那這真的是我們追求的嗎?」陳旻昱說:「期待將更好的生活建立在金錢上,用環境去換。過程中有些人賺錢了,污染卻由大家承擔。過去到現在臺灣都還是在這套邏輯上運作。」
用綠繪本及動畫 埋下希望的種子
「我希望能透過繪本和動畫,勾起孩子們認識這些環境議題的興趣,並能夠進一步思考,有沒有可能當下有更好的判斷和決定,」陳旻昱說,「如果這些孩子們透過討論,思考模式慢慢地改變,用更長遠的角度評估所謂的利益,包含對於環境的利益。當這些孩子長大之後,變成臺灣做決定的這群人,臺灣就可能變得不一樣。」
用生命換來的美好,過程是如此漫長和艱辛。就像老爺爺用生命換回野百合,陳旻昱用十年的光陰說一個好故事一樣。隨著動畫片尾中,用生命孕育出的那株野百合逐漸挺立於島上綻放,相信《黑白野百合》故事終究會在看過影片的孩子心中萌芽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