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電廠環差案翻盤惹議 立委批環署「經濟部附隨組織」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潭電廠環差案翻盤惹議 立委批環署「經濟部附隨組織」

2017年03月06日
本報2017年3月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為了夏季供電需求,台電大潭天然氣電廠「緊急發電計畫」環差案,一月時,從初審小組建議重做環評卻在大會翻盤為通過,在14天內大轉彎。此事也遭立院關切,衛環委員會6日邀環保署、經濟部與台電公司報告。

大潭電廠原訂要在2019年展開燃氣複循環機組商轉,提供288萬瓩的電力。但台電以限電危機為由,要先把其中兩台機組,在今年7月就開始採單循環方式發電,以提供60萬瓩的電力,避免備載容量低於6%。台電強調為期僅二年半,屆時林口、大林、通霄電廠的機組就陸續完成更新,這兩個機組就可以回覆原本規劃複循環的設計。

2017-03-06_02-30-04

環署1月通過大潭電廠環差案,6日遭立院衛環委員會砲轟。賴品瑀攝。

不過,這個緊急發電計畫將年排放1694公噸的NOx(氮氧化物),排放濃度為25ppm,是原本評估8ppm的三倍以上,遭指有加重空氣污染的疑慮。初審小組更相當不滿台電只一味說缺電狀況緊急,要求買單的態度,並以排放增加、已與原計畫不同等由,建議重作環評。

李應元:台電動起來 承諾降整體空污

對於14天後在環評大會翻盤,環保署長李應元解釋,是因為「台電動起來」,在大會時針對初審疑慮事項逐一回應,因此獲得了環評委員的支持,以11比4的票數通過。

台電在大會時承諾,單循環機組僅運轉至2019年底,後續將提升為複循環機組、承諾大潭既有1-6機組分年加裝空污防制設置,減量NOx的總排放量、將林口納入空品不良日降載機制等。

李應元解釋,雖然此案有NOx排放濃度增高的質疑,但仍符合原環評的年排放總量、且濃度仍低於現行空污排放標準,甚至優於中火、協和等既有老舊電廠或水泥爐窯排放濃度。加上台電所提出的各項承諾,可以讓既有大潭電廠氮氧化物調降幅度達49.5%,有益於當地整體空氣品質,委員會才通過此案。 

李應元強調,自520上任至今約九個月,大會的決議與初審小組的建議不同的案子共有七案,大潭案並非特例。

蔣萬安重批環署自失立場 帶頭傷害環評制度

立委蔣萬安重批環署自失立場,帶頭傷害了環評制度。蔣萬安認為,正如專案小組所言,此案增加排放量、環評標的物也不同,理應重作環評,否則未來任何開發單位都如法炮製,將是大開惡例。反觀此案,環署卻完全採納台電的說詞,「經濟部附隨組織!」蔣萬安如此諷刺環署。

「所以有這二個機組就保證今年夏天不缺電了嗎?」這兩個機組所提供的60萬瓩就是救星嗎?不分藍綠皆有立委問起這個問題,但經濟部次長楊偉甫表示無法保證,目前正在能源轉型時期,只能盡力做到。楊偉甫指出,經濟部的目標是備載達到6%,且所有機組皆正常運作。

不過,立委陳曼麗認為,台灣缺水缺電,限水限電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且在能源管理法、汽電共生管理辦法、電源不足時期用電管理辦法等法規上都有「尚方寶劍」,在緊急時刻可以輪流限電,目前也都還沒有執行。若是有配套,業者也好提前因應,「比起來,他們更討厭的是跳電。」

「是缺電還是缺管理?」陳曼麗指出,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人造纖維等高耗能產業,用電多、貢獻的GDP少,應該加速產業結構轉型。林淑芬也問起台電,如何降低尖峰用電?雖然台電表示大用戶已採用時間用電以費率來誘導,但林淑芬要求更積極的作法。劉建國更引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先前的「台電10匹狼」建言,要求台電提出對所謂不做電力需求管理、黑箱作業、不開發替代能源等指控,是否已有檢討與反省。

立委李彥秀認為,台電為了大潭案過關,能提出這些降低污染的改善,但也顯示台電的機組本來就還有很多的改善能做。

高原電廠、中油第三接收站計畫進行中 桃園立委跳腳

立委吳志揚更批,蔡政府為了缺電,一直要蓋電廠,除了大潭案的爭議,還計畫要在桃園龍潭設置高原燃氣電廠,但選址在當地重要的茶產區、也是石門水庫的保護區,當地人不會接受。立委呂玉玲出示地圖,指出高原電廠不但石門水庫的水源區,更是宵裡溪、老街溪的上游,這兩條溪正是環署重點整治的河川。

2017-03-06_02-07-21

呂玉玲指出高原電廠不但位在石門水庫的水源區,更是宵裡溪、老街溪的上游。賴品瑀攝影。

召委李彥秀更找來長期投身藻礁保護的桃園在地聯盟潘忠政,表達中油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將填掉當地1200公頃的珍貴藻礁。而第三接收站,也正是為了提供大潭電廠天然氣而建。

若按中油原有計畫,第三接收站8月就要動工。但其在2000年通過環評時,藻礁生態尚未獲得重視,如今為了藻礁生態,環署已出面表態主張「觀塘港」的部分應該作環差,今次衛環委員會也提出臨時提案,再次要求環署依照環評法規,尋求讓觀塘港重作環評審查。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