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是擁有 《旗魚王》畫說海洋失落與收穫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愛不是擁有 《旗魚王》畫說海洋失落與收穫

2014年10月23日
本報2014年11月28日台北訊,洪郁婷整理報導

「鏢魚手順伯帶著黑仔,在冬季最風強浪大的惡劣海象中出發,這正是旗魚最喜愛出沒的季節,人可以被摧毀,但不可以被擊敗,漁夫難得遇上強勁的對手,幾番爭鬥,船頭就像把長刀將大浪劈成兩半,一個巨大黑影從右側海面急竄衝出,討海 40 餘年,順伯第一次碰到這麼難纏的對手,他既興奮又害怕……。」

《旗魚王》繪本封面。圖片來源:博客來。

第一屆綠芽獎民間出版品圖畫類-幼童及青少年組優等獎《旗魚王》,作者李如青利用寫實手法描述古老漁法鏢旗魚的故事,同時傳達了老人將技術傳承以及對海洋永續經營的決心。

旗魚是東部海域特有洄游性魚類,臺東縣成功鎮新港漁港更是旗魚最主要的漁獲港口,在現今大規模捕撈與地球暖化的衝擊下,各種迴游魚類正加速枯竭。不過成功鎮仍有許多漁船,依然維續古老傳統的方式,使用標槍鏢旗魚。鏢旗魚技法是日據時代由日本琉球傳入,漁民必須在7~9級的風浪中,站在漁船最前端,手持20幾公斤重的鏢杆,瞄準大浪中的旗魚,漁民還必須和旗魚搏鬥一番,才能拉上船,因此漁獲相當有限。

作者李如青認為台灣是海島國家,但臺灣的孩子離海洋非常遙遠。除了從書本、網路裡看見海的圖片,孩子真實接觸海的機會並不多,他期待透過《旗魚王》的創作,喚起家長和孩子們對海洋文化的重視。

綠芽獎評審淡江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系康世芳教授認為《旗魚王》以捕捉太平洋的銀河長劍海上旗魚之祖孫為主人翁,祖父冀望將在海上與旗魚搏鬥的經驗傳承給孫子,面對魚場枯竭,旗魚王奮勇保護小旗魚,孫子於捕魚過程中呵護小旗魚,祖孫流露生態永續關懷。書中文字不多,很適合幼童閱讀,其栩栩如生的圖畫勝過許多文字解說,讓幼童發揮想像如海洋寬廣無垠,如小旗魚自由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