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18日),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Mauna Loa Observatory)首次紀錄到二氧化碳濃度飆破410ppm(確切數值是410.28ppm)。
對於這個結果,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並不意外。他表示,去年NOAA(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已經預測今年二氧化碳濃度會在5月達到峰值410ppm。實際情況比預期提早,說明全球減少碳排的步調太慢。
不僅減碳步調慢,反觀目前國內的前瞻基礎建設,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批評,政府以氣候變遷為名,提出水環境建設及各種建設,內容卻與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相反。
The world's marquee carbon dioxide observatory just recorded a major climate milestone https://t.co/VaiDjUw1i3 pic.twitter.com/9RqAU0aXt4
— Climate Central (@ClimateCentral) April 21, 2017
今年稍早,英國氣象局首次發布官方報告,預測二氧化碳濃度可能在今年3月達到410ppm,4月則是非常有機會達到。該預測與18日的實際觀測紀錄不謀而合。英國氣象局的科學家還預測,5月的二氧化碳月平均濃度會接近407ppm,創下另一個月平均紀錄。
410ppm,新的氣候里程碑
自有紀錄以來,二氧化碳濃度每年春天都創下新高。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1780年左右,工業革命剛開始,當時二氧化碳濃度只有280ppm;1958年冒納羅亞觀測站的初始紀錄只有313ppm;2013年跨過了400ppm。四年後的現在,400ppm也已不再是歷史新高。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者福斯特(Gavin Foster)說:「400ppm的里程碑在短短幾年內就被突破,很令人灰心。」
趙家緯表示,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即使各國都確實履行巴黎氣候協定所承諾的減碳行動,到2100年二氧化碳濃度還是會飆高到580ppm。
「CO2濃度還會更高」,汪中和說,好消息是,近年每年的二氧化碳濃度的平均升幅已經下降,足見國際間減碳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但還需再加把勁。
極端氣候仍持續 汪中和:應及早做好防災
過去兩年間,自然的聖嬰現象是二氧化碳濃度快速攀升的部分原因,但大部分還是要歸咎於人為的燃燒化石燃料。
「增加的速度會隨著排放減緩而下降。」NOAA科學家坦斯(Pieter Tans)說,「二氧化碳還是有可能再度升高,但幅度會小一些。唯有排放量減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才會大幅降低。」
汪中和也提醒,減碳的努力緩不濟急,未來幾年自然極端氣候變化還會增加。高溫熱浪、豪大雨、颱風強度、甚至地震火山都會有可怕的衝擊,現在應趕緊加強防災與調適。
反觀目前國內的前瞻基礎建設,趙家緯批,與其花900億在水庫建設,颱風期過後卻不能用水,更應從減少漏水率著手,才是留住水資源的方法。
趙家緯也指出,台電去年底提出的規劃是在未來十年內繼續增加燃煤電廠的裝置量30%以上,無論是在對抗全球暖化或空污上,這都不是正確的策略,同樣的經費應該用於投資節電。但無論是在經濟部或是前瞻計畫裡,都看不到政府這方面的作為。
參考資料
- Scientific American(2017年4月21日),We Just Breached the 410 PPM Threshold for CO2
- Inhabitat(2017年4月24日),CO2 levels just reached 410 ppm – the highest in millions of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