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拉森冰棚斷成史上第3大冰山 面積1/6個台灣大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南極拉森冰棚斷成史上第3大冰山 面積1/6個台灣大

2017年07月15日
摘錄自2017年7月13日天下雜誌、中國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南極拉森C(Larsen C)冰棚上的2011年開始的裂縫在今年年初開始加速延長,引起外界廣大的關注,今日科學家證實在這周一至周三之間,冰棚裂縫終於裂到了邊緣和南極半島分離,形成了重達1兆頓的冰山,也是史上最大的冰山之一,並被命名為冰山A68,約是1/6個台灣的大小,科學家也擔心此次冰棚斷裂恐讓海平面在未來上升10公分。

由NASA拍攝到的拉森C冰棚裂縫,John Sonntag攝。

據《USA Today》報導,南極洲第4大冰棚拉森C冰棚,在2010年首次出現了可見的裂紋,最近幾個月此冰棚的「冰裂作用」(calving)受到科學家得密切關注。此裂縫在10到12日之間和南極半島完全斷開,巨型冰山的面積約為6000平方公里、重達1兆頓,成為繼2000年從羅斯冰棚(Ross Ice Shelf)分離出來1萬1000平方公里的冰山「B15」,以及1998年菲爾希納——龍尼冰棚(Filchner-Ronne Ice Shelf)6900平方公里的冰山「A38」之後第三大的冰山。冰山崩離拉森C冰棚後,整個冰棚的面積縮小了1/10。

長期關注於氣候暖化對於南極冰棚的組織「冰棚融化影響計畫」(Project MIDAS)研究員拉克曼(Adrian Luckman)就表示,這次分離出的冰山是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冰山之一,讓拉森C冰棚減少約12%的面積,徹底改變了南極大陸的地貌。他也表示「它未來的動向很難預測,有可能隨著洋流往北跑,前往更溫暖的水域,但短期之間暫不會對航運有影響,它也有可能留在目前所在的海域長達數十年。」

單漂的巨型冰山不會給當地的環境帶來根本的變化,因為那裡無人居住,也沒有動物和植物。不過科學家們擔心會出現長期的影響。

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 on polar and ocean research)的揚森(Daniela Jansen)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脫離冰棚的冰山不會讓全球海平面上升。好比在一個杯子裡放入冰塊,冰塊融化並不會讓水面上升。」不過它與冰棚脫落有可能造成拉森C冰棚的結構因此變得不穩定,且未來也可能有其他的冰塊將來也會脫落冰棚。

近年來,拉森冰棚一直在縮小。1995年,拉森A冰棚崩解消失,七年後拉森B冰棚也消融了。科學家們認為,兩個冰棚的消失都與全球暖化有關。揚森表示:「拉森A和B冰棚的消失可能是因為南極半島海水溫度變暖。現在的問題是,這種趨勢是否向西移動,給拉森C冰棚帶來長期的威脅。」

她還補充指出,從拉森C冰棚崩解的大冰山如果不會自行分解成小塊,在兩至三年內會完全融化。科學家們擔憂,冰山脫離冰棚會最終導致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拉森C冰棚會完全消失。過去20年內,除了拉森A和B冰棚,南極半島的5個主要冰棚可能完全消失或是面積大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