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10月的氣候仍是偏暖少雨,環保署11日表示,這樣的天氣「非常不利」空氣品質,因此今年把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19.5微克/立方公尺的目標,恐怕將會失守。
不過,副署長詹順貴強調,「14+N」的空污防治策略,需要各界一起配合,從固定、移動污染源一起減量,尤其國營事業的空污盤點結果與改善計畫已有腹案,預計將由副總統陳建仁10月底到南部,親自向民眾宣布說明。
截至9月底,目前今年紅色警戒已有323次,最高為高雄,其次是台南與雲林。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由於今年偏暖少雨,將非常不利空氣品質,尤其是雲嘉南高屏等中南部縣市,因為地形、風向與氣候,將遭遇輻射逆溫的狀況,衍生性的空污也將因為光化學反應產生。蔡鴻德預估,10月的天氣與空污狀況將會與9月般不佳,待11月雨量與溫度漸回復正常,空品才可能有改善。
環保署署長李應元2016年上任後,喊出「四年內紅色警戒日數減半、PM2.5年平均濃度降至18微克/立方公尺」。環署內部又將這四年再訂分期目標,2015年AQI超過150的紅色警戒日為997次,今2017年的目標為降20%,即是不超過798次,環署預估這個目標勉強能守住。不過,原訂今年要達成的PM2.5不超過19.5微克/立方公尺,卻恐怕無法達成了,去年的PM2.5為20微克/立方公尺,今年是否可能不降反增,空保處表示無法目前無法預估。
重申「14+N」 環署籲固定、移動一起減
為了要守住紅色警戒的AQI超過150,環署將AQI未達100的持續性管制視為主戰場。這些降低基礎污染排放的持續管制目前合稱「14+N」。詹順貴解釋,目前對固定、移動污染源都有管制,合計有14項,+N則是表態將隨時聽取民眾的意見,甚至納入政策。
「14+N」在污染源管制上,包括了對電力、鍋爐等大型固定污染源;河川揚塵、營建及堆置、農業廢棄物燃燒等其他逸散;餐飲油煙、減香減燒等生活防護。在移動污染源管制上,則有汰換一二期柴油車、三期柴油車加裝濾煙器、淘汰二行程機車、推動電動蔬果運輸車等個別高污染機械減量;提高達大眾運輸、軌道貨運使用;港區運輸管制也將納入。
這些政策,例如鍋爐、柴油車、宗教減燒等,大多已經上路。AQI指數超過150時,大眾運輸工具也將放送10倍的「環保綠色集點點數」,先前修正固定污染源空污費的「季節差別費率」是否有效引導秋冬降載,也就要見真章。
港區船舶要限硫 苦等空污法修法 或等公約內國法化
而港區輪船進出排放的含硫空污,此次也受到重視,並尋求解方。詹順貴表示,這些排放不能小看,若是風向不對,是有可能嚴重影響港區周邊地區,例如高雄即是一例。
過去的空污法中,只規範了「交通工具」,因此對於船舶是無法可管,但是今年推出的空污法草案,將以「移動污染污染源」改稱,並明確將船舶納管。不過,目前空污法尚為成為這個會期的優先法案,甚至尚未出行政院,仍處「協商中」,經濟部與環保署仍在僵持中。
除了空污法修法外,國際海事組織(IMO)2016年已決議,2020年將強制實施船舶油品硫含量限制在0.5%,當船舶進入距港12海浬時,就需切換使用油品,改用污染較低者。目前世界各國一般規定是3.5%,據IMO評估,這個限硫新規可能為全球航運業帶來350億至400億美元的額外支出。空保處也表示,過去曾經提出類似的管制要求,不過一再遭遇交通部擔憂如此將造成輪船不願來台停靠的損失,因此並無訂出標準。
詹順貴表示,雖然台灣並非公約國,但之後能可比照並修法,將這個規定內國法化。不過,不管是等空污法,或是等公約內國法化,都很明確是來不及改善今年秋冬的空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