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錦煌的田間現場——契作加工農產的香甜與苦澀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翁錦煌的田間現場——契作加工農產的香甜與苦澀

2018年01月13日
作者:陳怡樺(第六屆社員代表)
合作社資深農友翁錦煌,在有機耕種還未風行時就投入,迄今供菜已二十年。
合作社資深農友翁錦煌,在有機耕種還未風行時就投入,迄今供菜已20年。攝影:陳郁玲。

站在八掌溪的河床上,天蒼地茫風蕭蕭。時序入秋,隨著颱風帶來「共伴效應」,風雨欲來讓高溫烤晒多日的嘉南平原狠狠降了溫,色溫也從暖色調轉成冷色調。

隔著八掌溪,嘉義縣西南角的義竹鄉義竹村,和臺南市鹽水區遙遙相望。地理疆界上,不靠海的義竹鄉卻有將近一半的面積泡在海水裡,往西南方走是地勢低窪的魚塭養殖區,東側則是蔬果種植區,尤其在八掌溪堤防外的河床地,排水好、土壤肥沃,種滿了玉米、地瓜、西瓜等適合在沙質土壤生長的作物。

合作社貨架上的常態品項紅蘿蔔汁、冷凍紅蘿蔔丁和冷凍地瓜塊都來自八掌溪畔,生產者是嘉義縣義竹鄉的翁錦煌。約莫1997、1998年間,翁錦煌在北部農友彭康偉的介紹下,成為合作社的農友,迄今合作時間也悄悄過了20個年頭。除了加工的契作紅蘿蔔和地瓜,夏天翁錦煌也提供空心菜、皇宮菜、地瓜葉等各類葉菜,冬天提供的蔬菜種類更多,像是茼蒿、菠菜、莧菜、山茼蒿、玉米筍、番茄、小黃瓜、洋蔥等等。2015年蘇迪勒颱風肆虐南台灣後,南社社員發起的落果惜福行動,利用翁錦煌種的柚子落果製作柚子酵素、柚皮蚊香。

去年(2016 年)地瓜採集中一次下種,遇上秋颱淹大水,一半全軍覆沒;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的地瓜分批種,間隔兩週,採收時有利人力調度及風險分散。

2016 年地瓜採集中一次下種,遇上秋颱淹大水,一半全軍覆沒;有了經驗,2017年的地瓜分批種,間隔兩週,採收時有利人力調度及風險分散。攝影:陳郁玲。

回首廿年,「無毒」到「有機」

翁錦煌從嘉義農專畢業後,曾經短暫到農會服務,再到花蓮種了一陣子的西瓜,最後回家幫忙父親,全職務農,至今沒有離開農業, 一晃眼20多年。

「20年前,還沒有人講『有機耕種』,有人講『生機飲食』,也有人講『無毒蔬菜』。」翁錦煌踏入有機耕種領域,全是因為當時任教於高雄中山大學的姑姑的鍥而不捨,姑姑前後三次跟他提議改有機耕種,第一次,當時仍採慣行農法的翁錦煌跟姑姑說:「我是讀農的,沒有噴農藥,怎麼種得起來,不可能啦! 」第二次姑姑再提,他開始觀察到,「其實農家自己吃的也沒有灑農藥,姑姑說的種法其實是可行的。」第三次姑姑又提,翁錦煌反問:「種一種要賣給誰?銷路是大問題! 」姑姑說:「免煩惱,我幫你賣! 」得到姑姑的保證,讓翁錦煌有了信心,正式全面轉作無毒蔬菜,那年是1995年,年份他記得特別清楚,因為兒子翁佳聖同年出生。

剛開始的「生態種植」面積將近一甲地,試種了3、40種蔬菜,「第一年很慘,有些菜出現病蟲害,遇到很多問題,打電話去臺南農改場問。」當時翁錦煌接受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的輔導,時任場長的黃山內積極推廣有機種植,帶了一級主管前來參訪,對著翁錦煌說:「你真是太天才了,種那麼多蔬菜, 一般蚜蟲有兩色,你這裡種到五色都有! 」之後, 短短兩年時間,翁錦煌代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參加「有機栽培農友經驗發表會」,獲得第三名,讓他信心倍增。銷售方面,姑姑給了翁錦煌強大的後援,「她帶我去中山大學賣給教職員,也去當時位在高雄市武廟路的愛德園( 生機飲食推廣中心)。」翁錦煌除了田間的農務外,也自己開車送貨,銷售通路慢慢拓展到當時盛行的生機飲食店。「我可以很傲氣地說:當時除了花蓮的生機飲食店沒有攻陷,最遠到宜蘭、最南到台東,都被我攻下了。」全盛時期,種植面積擴展到近三甲地,合作的生機飲食店超過80家,遍及全台灣,光在高雄就與超過20家的獨立店鋪合作。

根莖類的種植時間多在秋冬,紅蘿蔔和地瓜多在國曆九到十月間下種,隔年三到四月間採收。照片為地瓜。

根莖類的種植時間多在秋冬,紅蘿蔔和地瓜多在國曆九到十月間下種,隔年三到四月間採收。照片為地瓜。攝影:陳郁玲。

當時有機市場是「物以稀為貴」的賣方市場,時至今日,連企業也投入有機市場,有機通路市場環境丕變,成了買方市場。「一般小農個體戶很難打得過企業,加盟店一次可拿到上百種蔬菜,一個農民頂多提供十幾二十種,再加上氣候異常越來越嚴重,只有慢慢被消滅。」翁錦煌開車親送蔬菜,與台南的獨立店鋪合作了十多年,高雄的獨立店鋪一直合作到前兩年,由於不敵連鎖通路威力,才告休止。

「每次我送菜到愛德園的時候,消費者總是不停地道謝說,謝謝你種無毒蔬菜給我們吃。現在不時有嫌菜醜、挑剔品質的消費者。」翁錦煌回想起這一路以來產地環境、消費環境的改變,感慨萬千,不禁搖頭。

拉警報的田間勞動力

從風沙漫天的八掌溪的舊堤防下來後,沿著堤內道路轉進村子,再鑽出村子,紅蘿蔔田就在眼前。現在正值紅蘿蔔的下種時間,遠遠看到五個帽子袖套口罩全副武裝的身軀正在田間勞動,阿婆們彎著腰拿著小鋤頭小心地避開紅蘿蔔幼苗,輕輕把雜草刨掉, 一不小心,紅蘿蔔幼苗就會連同雜草一起被除掉。

「現在請到的歐巴桑都70歲了,今年光是我們村就有三個歐巴桑不能做事,大家的子女都太孝順了,不讓媽媽出來做事,我只能千拜託萬拜託,留給歐巴桑們一些輕鬆的拔草工作,粗重的交給兒子。」翁錦煌偷偷說,這裡有本地和外地兩批阿婆,兩邊偶有小摩擦,特別交代兒子千萬別插嘴以免「公親變事主」,就怕歐巴桑一不高興,不來了。「現在種玉米,下種和除草都靠機械,採收靠兒子, 一天500斤,兒子還做得來。」大學剛畢業的翁佳聖也加入田間勞動力,翁錦煌指了指坐在一旁的兒子說,他剛從台南載「阿婆工」回來拔草。「缺工啊! 」翁錦煌無奈地說了好幾次,有機農業非常依賴人工,全靠手工除草。

農村勞動力短缺,有機農業十分仰賴人工,例如除草時就需要調度鄰近鄉鎮的「阿婆工」來幫忙。

農村勞動力短缺,有機農業十分仰賴人工,例如除草時就需要調度鄰近鄉鎮的「阿婆工」來幫忙。攝影:陳郁玲。

剛開始交菜給合作社,種類很多,過去為了供應多樣化蔬菜,翁錦煌還曾嘗試種過有機牛蒡。牛蒡種植過程需要大型機械深耕,下挖至少60公分,再請怪手協助採收,品質好的牛蒡更深達一公尺。每次採收牛蒡後,土地高低不平,怪手翻動把好土質往下翻,導致之後下種的作物都長不好。目前主力作物是供應全社的甜玉米、紅蘿蔔和地瓜,以及供應南社的葉菜。缺工和氣候異常,翁錦煌調整種植策略、縮減種植面積,盡量挑選能機械化種植和採收的品項。「每次人家問我,對生態農業的未來有沒有什麼想法?我都只有一句:沒有人力, 怎麼永續,哪來未來? 」翁錦煌說,目前農村年輕的勞動力來自嫁入農村的外籍配偶。

倉儲調度,分秒必爭

新型的冷藏庫,天花板的銅管採滲透式,冷空氣遇到熱空氣會轉換成水蒸氣,讓水蒸氣慢慢下沉,溫度緩慢下降,紅蘿蔔不易失水,可維持冷藏品質。

新型的冷藏庫,天花板的銅管採滲透式,冷空氣遇到熱空氣會轉換成水蒸氣,讓水蒸氣慢慢下沉,溫度緩慢下降,紅蘿蔔不易失水,可維持冷藏品質。攝影:陳郁玲。

「紅蘿蔔汁是那年( 註:2011年)產量太好、滯銷轉做的加工品,結果意外成了常態品項,紅蘿蔔丁則是更早開始的合作。」六年前,翁錦煌開始與合作社契作紅蘿蔔和地瓜,紅蘿蔔選擇的品種是向陽二號,地瓜則選種加工後色澤最好的台農57號。「我的紅蘿蔔榨汁後的渣是金黃色的。加工廠說,從來沒看過這樣好的品質。」翁錦煌說。加工廠的老闆對翁錦煌提供的產品總是讚不絕口:「我摸地瓜摸了30幾年了,沒吃過這麼鬆Q甜又帶有香氣的地瓜,你的地瓜真的跟別人的不一樣。」

「契作紅蘿蔔最複雜的部分在於冷藏儲藏的技術和調度,而農友要承擔加工前儲藏的風險。」翁家後方的工作區有兩個大冷藏庫,每個容量有六、七公噸,採收後放不下的紅蘿蔔,因加工廠無法提供暫存,翁錦煌在台南市新市區外另租冷藏庫,加工前一天再從冷藏庫出貨去加工廠。一來一往,需完美協調和配合, 一不小心有誤都是損失。翁錦煌無奈地說,今年的紅蘿蔔豐收,出貨期延後兩個月,鮮食紅蘿蔔出貨速度較慢,導致晚出的冷藏紅蘿蔔出現失水、發芽狀況,冷藏時間越長風險越高,品質就不好,原本採收25000斤的紅蘿蔔,最後只能出貨20000斤,反觀去年紅蘿蔔歉收,出貨速度快,冷藏調度狀況就相對好。

「和人相處是一門學問,和植物相處沒有學問,而且很快樂。」個性直來直往的翁錦煌,對農作物的愛也很直接。儘管,對外有無法預測的的氣候變遷之難,對內有農村勞動力的後繼無力之苦,裡外都是考驗,面對老天不斷出的考題,只有正面應戰。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