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示:我,XXX,即將走進1824年闢建的洲南鹽場… …我會用心感受海水、土地、季風與陽光,將土地公的智慧放心中,作一個快樂新鹽工!」嘉義的海風拂過一畝畝蓄著鹹水的鹽田,吹皺了水面,也催成了一池池閃著微光的結晶鹽。36位大小朋友掌心朝外,站在布袋洲南鹽場的鹽田邊舉起右手進行宣示,準備下「田」去!
這是富邦好正學堂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舉辦的生態工作假期,12/9帶著富邦金控的大小朋友來到嘉義布袋洲南鹽場,體驗一日的鹽工生活。

進入鹽田前,工作人員邀請志工們宣示,佈達安全守則,並向土地公打招呼,接著,工作人員請志工們脫去鞋襪,要用「腳」感受在地。一開始孩子們不習慣突然踩到冰冷的地面,一個個拉著父母的手,挨在大人身上,抗拒著地面涼冷粗糙的質地。隊伍出發,只見大小朋小心翼翼踮上草堤,當踩上富含黏性的鹽田土堤,濕滑冰冷的觸感,雖然引來一陣小小的驚呼,不過慢慢習慣了「接地氣」的感覺,大家終於安心踩穩了田埂,一步步跟著導覽人員,感受鹽田土壤特有的黏性,聆聽早期「天日曬鹽」的鹽工智慧。
在洲南鹽場的鹽田體驗區,不只可用腳感受瓦盤鹽田池底的獨特觸感,這裡也準備了各樣鹽工的生財工具,讓志工們體驗挑鹽、推鹽等工作。志工好奇鹽田中竟多處可見竹製器具,洲南鹽場工作人員黃律慈解釋,因此區沿海地帶多養蚵人家,自然利用廢棄的竹製蚵棚作為鹽田營造的資材,且經海水長時間浸泡的竹材不易腐壞,不只隨處可得更廢物利用,是老一輩的智慧。


上午志工們用五感感受鹽田的水地風光、了解台灣早期的製鹽智慧,下午則實際上工,協助鹽田的修築與營造工作。這天的工作將志工分為四組,一組負責鋪設鹽田體驗區的土堤紅磚、一組負責刷洗踩漿池邊緣受泥水噴濺的紅磚堤岸、一組負責鋪設場區內紅磚小道,方便鹽田工作運送資材,最後一組則在無植被的邊坡堤岸上種植鹽分地帶常見的濱水植物,進行護坡工作。


八歲的臻玲已經不是第一次跟著爸爸姊姊來參加好正學堂的工作假期,之前曾經到友善稻田插秧的經驗,讓他們這次也躍躍欲試。她認為這天的鹽田體驗非常特別,這次分配到刷洗踩漿池堤岸的工作,玩得不亦樂乎!
鹽田除了產曬的經濟功能,同時也是水生物及水鳥的重要棲地。本次活動正值候鳥來訪的時節,環資與洲南鹽場首度邀請企業志工一起在鹽田中賞鳥,體驗鹽田的生態多樣性。孩子們一邊練習使用望遠鏡、一邊翻著圖鑑比對出現在視野中的每一隻水鳥;學堂與教室從來不在書頁上,而存在於生活周遭的一草一木。

洲南鹽場工作人員沈錳美期許志工來此,在認識鹽場之餘,回到生活中能對日日出現在餐桌上的民生必需品「鹽」,有更深的了解、更多一層的感情。布袋在舊時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從事鹽業相關工作,目前負責鹽場營運的布袋嘴文化協會,在接手洲南鹽場前,致力進行在地的鹽漁業文史調查。好正學堂活動負責人蔡中岳向志工說明,「傳統文化與產業沒落時須面對轉型,而不是從此消失」,文化與歷史若只被記錄與採集,最後難免面臨結束的命運,成為陳列於博物館中毫無溫度的時代切面。他說,目前的洲南鹽場即是在文史研析之外,以行動實現鹽業的產曬價值,亦是一種人文記憶的傳承,也希望志工們透過實際參與,從體驗中感受這份來自傳統產業的溫度,讓這樣的美好延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