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參加台灣白魚調查後 讓水田住客回到共同生活的場域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寫在參加台灣白魚調查後 讓水田住客回到共同生活的場域

2018年01月13日
作者:王堯弘

2017年12月28日,筆者有幸跟著台灣特生中心彭國棟老師前往二級保育台灣白魚的棲息地做調查。目前台灣僅存五條河流還有野生的台灣白魚蹤跡,其中埔里就有三條河流。可見台灣白魚棲息地已經寥寥無幾囉!這次的調查主要跟著彭老師所培養的在地團隊,一新社區發展協會主要的成員一起做調查,紀錄野生白魚數量與大小,還有共棲的魚種,和棲息地的河川健康狀況。

前往野生台灣白魚的棲息地。圖片來源:王堯弘。

前往野生台灣白魚的棲息地。圖片來源:王堯弘。

我用影像紀錄這次調查活動,同時也發現台灣白魚保育工作的困難與阻礙,所以才想要用文字紀錄下這社會現象與我的觀點。讓許多關心台灣白魚的夥伴可以了解現況並有所行動。至於白魚的珍貴性就不在這篇文章中贅述。

埔里最熱心志工:陳新豪(南平山自然生態農場)創辦人。圖片來源:王堯弘。

埔里最熱心志工:陳新豪(南平山自然生態農場)創辦人。圖片來源:王堯弘。

台灣白魚與農業有著非常密切的生活關係,在台灣中部低海拔山區與盆地都是農業活動非常頻繁的區域,在農藥與化肥還沒有出現的時代,這些低海拔的河川與農業區因為有灌溉渠道的串連,形成大面積的白魚生存棲地網絡。所以我們相信,在還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之前,埔里的農業區中,茭白筍田與水稻田應該都有白魚的蹤跡。

野放調查後的台灣白魚。圖片來源:王堯弘。

野放調查後的台灣白魚。圖片來源:王堯弘。

當政府開始朝工業時代轉型,規模經濟與生產效率變成大多數農夫經營概念,也因為化學工業的進步開始了農藥與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農藥與化肥造成農業區內的生物多樣性大大銳減,甚至有些生物根本無法在農業區中生存,導致白魚生存棲地少了農業區共存的範圍,棲息地剩下自然野溪。接著因為政府大量扶植台灣的水泥產業,公共建設也未完整考慮河川生態,導致整治時常採用大量板模水泥灌漿工法做成河川堤防。

台灣白魚自然棲地。圖片來源:王堯弘。

台灣白魚自然棲地。圖片來源:王堯弘。

板模水泥灌漿工法適用於都市中樓房建築,卻不適合農業區中河川的整治,因為要搭建板模時,需要建立兩面的牢固板模基礎,所以需要大面積開挖,接下來進行水泥灌漿工程。待水泥凝固後拆板模,回填岸面土方形成堤防。這樣大面積開挖,不僅會導致河川濁度提升,水泥灌漿後滲出的高濃度石灰液體也進入河川,導致河川生物滅絕。

目前台灣公共建設的工程發包也有許多嚴重的問題:其一,地方政府大多數採最低價得標的發包運作模式,這樣使得營造工程業者為了搶標降低成本接單;其二,營造工程業者缺乏自然生態工法的經驗與專業,市場也缺乏生態工法的供給者,選擇性與競爭性太少。低廉的工程款與綁標問題,讓發包單位採用過時的河川整治工法,造成生態浩劫。

我思考許久認為解決問題的三大面向如下:

  1. 政府需要修正河川整治法案,將生態工程列為必要實施法則,地方民眾可以連署推動立法委員開啟修法程序,將不適宜的河川整治法做調整和更新,還有生態工法推廣並開啟獎勵制度,從立法面的根源下手。
  2. 業者的自我提升,配合獎勵制度讓台灣建築營造業者自行深耕生態工法的專業,讓市場供給與選擇多樣性並回歸市場機制,也可以取得較低廉的市場價格,這樣才有機會將生態工法普及於河川整治的機會。
  3. 台灣自然農業推廣,精緻農業已是世界趨勢,其中自然農法生產與體驗觀光結合的新世代精緻農業,絕對是為台灣農村找尋重要的經濟出路。而台灣白魚自然而然的成為體驗經濟中重要的明星物種,這樣即可解決經濟與保育之間的衝突。
台灣白魚與農業區的關係。圖片來源:王堯弘。

台灣白魚與農業區的關係。圖片來源:王堯弘。

先進的國家無不盡全力保護自己的自然生態資源,何況是這樣珍貴稀有的物種,想想看全世界就只剩下這五條河川有這樣珍奇的野生白魚。牠們也曾經是台灣水田濕地的住客,只是人類太過自私的行為導致了白魚的消失,我們有責任讓台灣白魚再次回到與我們共存的生活場域。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幫助台灣白魚建立美好家園。

思考農村的未來?從自然生態開始!圖片來源:王堯弘。

思考農村的未來?從自然生態開始!圖片來源:王堯弘。

Powered by flickr embed.

※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