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廢棄物露天焚燒造成空污一直是環保單位在秋冬季節取締不完的難題,目前政府主要以推廣補助農民購置破碎機,將果樹枝條就地破碎,翻耕掩埋增加土壤有機質;或將大型農業廢棄物集中到焚化爐焚化處理,或破碎後販售給民間業者製成粒狀生質燃料。
不過,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農業廢棄物每年產生約500萬公噸,再利用率僅70%,加上平時路樹修剪、風災後的漂流木、風倒木等樹木枝條,每年仍有大量農業廢棄物等待有效處理。
2017年,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與業者合作在場區內購置生物炭發電設備,試驗成功,昨(17)日在高雄場舉辦示範觀摩會。高雄場指出,這套系統可連貫式處理木材枝條,並生產生物炭和木醋液等再利用資材,同時將製碳的熱源進行發電,充分展現農業部門在循環農業和減碳議題上的努力。
回應「千分之四倡議」:土地是全球減碳的一員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致詞時表示,生物炭發電系統是讓垃圾變黃金,將木質材料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及生物炭固碳利用,讓廢棄物可以循環再利用,是實踐循環農業的重點里程碑。
他說,未來農委會政策將推動農業循環經濟,跨部會與經濟、環保部門整合上中下游發展生物炭發電系統,讓資源利用更有效率,並且承擔更多全球減碳和固碳的責任。
2015年在巴黎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主辦國法國於周邊會議中提出「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將農牧業列為減緩溫室效應的一員,指出土地是全球減碳和固碳的重要角色。爾後台灣也回應支持這項倡議。
高雄場副研究員張耀聰指出,生物炭是經由限氧熱裂解所產生的炭化物質,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用於田間可長存土壤中形成碳匯,約可50-100年的時間達到碳封存。此外,農改場將生物炭試用在紅豆田和洋蔥田上,可改良土壤、增加農作物產量,藉以鼓勵農民合理化施肥。
微型電廠的概念
這套生物炭發電設備有別以往之處為連貫式處理,可連續性進料和產出生物炭。張耀聰說明,發電設備所使用的原料,取自乾燥破碎後的木質農業廢棄材料,無須事先造粒,每小時消耗150公斤生質材料,經過設備處理可產出100KW/hr電力,約可供100戶家庭一小時的用電量,此外還有農業可利用的生物炭15公斤,木醋液1.5公斤。
高雄場的發電設備若販售綠電給能源局,每KW收購價3.8945元,在生物炭產量上,每月有1.8公噸的生物炭,還有900公升的木醋液。從經濟效益來看,這套500萬元的發電設備在高雄場約三年後可回本,高雄農改場鼓勵在場觀摩的業者投入相關設備的建置。
「事實上這是微型電廠的概念,可適度提供區域型供電,舒緩電力供應吃緊問題,對於業者推向東南亞等電力不普及的國家,也是個拓展商機的機會。」張耀聰補充說。
他強調,展示這套系統希望能喚起大眾對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的重視,也為農業部門在全球減碳議題上提供可實踐的方向。
觀摩會現場有近百位有興趣的業者和農民參與,有業者向記者表示,農改場應有更長期的試驗,證實生產出的再利用資材對農地改善的效果;也有農民提出在一般農地上是否可設置此發電設備?相關法令配套等問題。此外,也提出包括設備的耗電量、使用的農業廢棄物原料品項和品質,以及材料來源等問題。
屏東縣環保局空污科科長陳宏仁受訪表示,目前環保局與農業處協助農民處理果樹枝條等農業廢棄物,利用就地破碎或轉運處理,以減少露天燃燒,後續在發展綠能發電這一塊,若業者能主動建置設備,向農民收購木質原料,在售電上有經濟誘因,對於農業廢棄物處理和解決露天燃燒將有正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