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公路總局20日舉行公路公共運輸計畫研討會,空污治理問題此次也獲討論,學者提醒交通規劃要以「共效益思維」思考,改善「鼻子前的暴露」造成的健康危害,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的氣候變遷。環保署則表示,目前正在佈設物聯網,全台將灑下1萬200個微型測站,空品監測若能配合交通管理將能有效減少空污,效益更勝於改善電廠,這才是智慧城市。
台中市免費公車的經驗顯示,價格因素效果有限,還需朝更有綿密與可靠的路網方向來改善。
不管是行政院去年底拋出的「紅害減半大作戰」,或是甫在立院完成初審的空污法草案,當中對推動公共運輸、移轉民眾私人運具的使用,都有不少期望。運輸研究所副所長黃新薰表示,交通部目前正在推動「公車2030全面電動化」。
美國哈佛大學環境衛生博士、中研院環變中心研究員龍世俊指出,目前移動污染源貢獻了全台約1/3的空污,不但有引擎直接排放出的微粒,也有氣狀的前趨物質,經過光化等化學反應,成為二次污染物。目前政府的政策走向全面換成電動車,這樣的確就沒有了尾氣排放,但排放就轉為電廠排放,目前世界趨勢,各國也多是先改電動車,不過,電廠改採再生綠能也同時推動中。
龍世俊提醒,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氣候變遷,而這來自於能源使用,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是二氧化碳與空污。龍世俊提出「共效益思維」,來中止惡性循環。龍世俊解釋,要處理交通空污造成環境、健康問題,介入手段可先增設預警系統來降低健康傷害,再者以健康導向擬定交通建設的建設,再以健康導向提高公眾意識,改變行為,再進一步改善交通建設。
龍世俊著重「以健康來吸引搭乘大眾運輸」,他舉例,機車騎士等紅綠燈時,暴露濃度遠高於環署提供的空品監測數值四到五倍之譜,因為環署的測站目前多在三層樓高,無法真實呈現地面的狀況。而各種移動方式的PM2.5暴露狀況約是公車(平均小時增量11.5微克)略優於走路、騎自行車與機車者(大約14.6至17.6微克左右)。龍世俊坦言,在私人小客車中暴露的空污最小,但是對整體的空污絕對是傷害。
龍世俊指出,除了直接排放,還有道路揚塵、加油揮發、揮發損失、機件磨損、輪胎磨損也都是交通排放,當局可以從政策、交通規劃、引擎設計來多方改良,就以公車專用道候車亭的空污暴露問題為例,公車可以將排氣管的位置從右改到左,並調高到車體上方,這樣的改良,就可以大幅改善候車民眾「鼻子前的暴露」。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目前正在佈設物聯網,全台將灑下1萬200個微型測站,空品監測若能配合交通管理將能有效減少空污,效益更勝於改善電廠。
這些交通政策在地方政府的落實上,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副局長馮輝昇坦言,以免費來吸引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的效果還是有限,目前台中市的統計數據顯示,價格因素已經趨緩,因此目前朝向智慧聯網、路網檢討方向的改善。馮輝昇表示,繼續免費下去其實對地方政府會是沈重的財政負擔,接下來中長期計畫,將走向整合各種大眾交通,以路網的綿密、可靠性來爭取民眾選擇。
台中市府對綠色運輸的目標,喊出2022年30%、2030達到50%,目前則是19.5%,在六都排名第四。從2016年將8公里免費公車加碼為10公里,馮輝昇表示,目前大眾運輸使用率12.2%,且顯現成長已經減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