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 民間創意徵件結果出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 民間創意徵件結果出爐

2018年06月2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深澳電廠引發爭議後,4月底環團發起「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公民創意徵件比賽,向民間尋求更好的作法,善用興建深澳電廠的1000億經費於創能、儲能、節能,來取代燃煤電廠。

22日評選結果出爐並頒發獎項,除了政府偏重的太陽能、風力外,參賽者也提出對地熱、黑潮、廢棄物等其他發電方式的期待。大部分的提案所需成本都遠低於深澳電廠的1000億元,效果也更突出,環團表示將呈給總統府、行政院、經濟部等政府機關,做為政策參考。

「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公民創意徵件比賽22日公布結果。賴品瑀攝。

「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公民創意徵件比賽22日公布結果。賴品瑀攝。

「沒有獎金,沒有獎品,就只有一張獎狀,卻還是那麼多人來參加,提供了他們的創意和知識。」主辦這次評選活動的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表示感動,這次共有八組團隊參賽,在網路投票與專家評選後,產生優等獎「最穩定的綠能-黑潮發電」、「深澳地熱地電廠「人人有電發」、「臨門一腳」共三名,以及創意獎「綠能公益新可能」,與人氣獎「廢棄物尋寶創能」。

穩定可做基載 黑潮、地熱政府棄守中 民間繼厚望

台灣先天擁有的黑潮與地熱資源,目前並非政府綠能政策的重點,不過在民間的眼裡仍是大有可為,兩者都是24小時穩定發電,可以作為基載電力。

優等獎「最穩定的綠能-黑潮發電」獨立發明家丁景信表示,過去黑潮發電多運用槳葉式發電,所費不貲,發電效率也不高,因此政府目前處於放棄的狀態,從躉購價格訂為2.3元,不到風力5.8元的一半,即可見一斑。

不過,他發明的「集流罩」不僅收集黑潮的動能,更可轉換黑潮的動態壓力能,因此比傳統槳葉式發電多達45倍的能量,大幅提高黑潮發電的商業價值。

「只需在海面放置100X150公尺面積的水槽,裡面裝滿數百噸海水,一座裝置容量有100MW,」丁景信指出,這對漁業與生態的衝擊都小,且以水泥保護,一座可以放在海裡20年以上。

他估算,若要等同一座核電廠的1GW裝置容量,黑潮發電只需要200億元的經費就夠了。黑潮不只穩定,而且夏天的流速比冬天快,發電量更多,剛好符合台灣的需求。

優等獎「臨門一腳」團隊具有推動反核四公投的背景,他們建議在深澳燃煤電廠的計畫地點改推「深澳地熱電廠」,看中的就是深澳外海7公里的火山島——基隆嶼,地熱資源相當豐富。他們評估,要達到深澳燃煤電廠預計能發出的84億度電,需建造裝置容量1100MW的地熱電廠,約耗資983億元的經費。

同時解決廢棄物問題 垃圾山轉生質柴油

人氣獎「廢棄物尋寶創能」則是提案將廢棄物純化為生質柴油,團隊成員米勒健康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黃介平表示,他們正在從歐洲引進技術來台。利用催化裂解化學處理技術,在小於300度的相對低溫下有效裂解碳氫化合物的分子,產出的柴油可符合歐盟商用柴油標準EN590,每公升生產成本約為9至13元之間。

「垃圾山地下有寶物,就是碳氫化合物。」黃介平認為,焚化爐正準備除役的內湖垃圾場就是很適合的地點,雖然有台北市長參選人承諾將會清除內湖垃圾山,但比起焚化,將垃圾山轉作為生質柴油反而更划算。

況且,目前還在燃燒重油的基隆協和電廠正準備改為天然氣發電,他認為,與其花大錢改成燃氣電廠,不如繼續做燃油電廠,來源就是包括內湖垃圾山等鄰近地區的廢棄物轉生而成的生質燃料,同時也解決了垃圾問題。

分散、轉供 太陽能更有彈性

除了開拓更多低污染的綠能發電方法,獲創意獎肯定的瓦特先生團隊,「綠能公益新可能」提案談的則是綠能轉供,不再讓台電一手包管發電與售電,而是讓民眾選擇購買自己認同的永續能源。成員吳宥錡表示,他們以優化創能、儲能、輸電來改善北部缺電的問題,並以太陽能發電與儲能,補上北部每天尖峰負載的87萬度電力缺口。

他們預估這個計畫需要412億元,而剩下的588億,則拿去補助企業買綠電,若是一度補助1元,等於將有588億度的電,也就是6.5個深澳燃煤電廠的量將改購買綠電,不但環保,更將產上數千億的經濟價值。

評審團認為,「綠能公益新可能」雖然可能無法直接取代深澳燃煤電廠,但是其創意展現了利用商業模式、政策創新來發展太陽光電,也提醒了再生憑證、電業法子法轉供部分等等法規與政策,應加速修正,跟上民間的創意。優等獎獲獎者陳秉亨的「人人有電發」計畫,雖然也是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的太陽能,不過著眼的是推廣200萬戶民宅、300家社會企業的小型自用裝置,以落實綠能彈性、分散的本色。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