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護鹿寮坑 Timberland 志工協助推廣友善農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手」護鹿寮坑 Timberland 志工協助推廣友善農耕

2018年06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孟薇 新竹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下簡稱環資會)於本月23日帶著Timberland的會員志工來到新竹縣芎林鄉的鹿寮坑社區,協助友善農耕的海梨柑果園進行下肥及除草的工作,經過一個上午的努力,33位志工共完成近百棵果樹的施肥工作,成果相當驚人。


33位Timberland的會員志工來到鹿寮坑社區,協助友善農耕的果園工作。攝影:林俊傑

一早搭著小巴士,欣賞著沿路的稻田風光,順著灌溉田地的溪流彎進了這個以桐花季聞名的客家聚落,昔日先民為在此山間谷地獵捕梅花鹿而搭建屋寮,故社區舊稱「鹿寮坑」。原以為會看見純樸的村落,但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道路兩旁的工業廠房,像這樣農地工地交織的景色,是台灣令人擔憂的國土利用方式。順著道路再往前行,志工在一處在地的信仰中心「石爺石娘」下車,向土地公祈求平安順利,便開啟了一整天的旅程。

把握上午的晴朗天氣,在安全事項宣達完畢之後,志工便戴上手套開始協助這天的農事工作。海梨柑是在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為了讓產量多、果子賣相好,社區的果農習慣以慣行農法的方式管理果園,噴灑除草劑、化學肥料及農藥,卻同時傷害了土地。為了改善在地土壤和環境的狀況,環資會自2014年開始在社區推廣友善農耕,協助在地果農用友善環境的方式照顧海梨柑,並與社區的土壤改良場合作,製作天然材料、廚餘所製成的改良土(即堆肥),供給果樹所需的養分。


友善環境的果園不灑除草劑只做適當的清理。攝影:陳孟薇

志工們首先在陡斜的坡地上排站成人龍,將一包包10斤的改良土傳遞搬運至每一棵果樹下。下肥前志工須先將樹頭周圍的雜草清除出方圓1公尺的區域,再將改良土倒出用雙手將土平舖在樹頭。在坡地上搬運改良土著實不易,像做重訓般,不斷地彎腰穿梭在果樹下除草也考驗著志工的體力,在悶熱的天氣中汗水不斷滴下,手臂也因為除雜草而起了紅疹,志工卻能在勞累中找出一番樂趣,「看!這棵我下的不錯吧!」像是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志工互相炫耀著自己得成果,陣陣歡笑聲傳遍山坡。


標題


志工協助將堆肥一包一包的搬運到樹下,並倒出平舖在樹頭。攝影:陳孟薇

中午休息片刻後,志工來到全台灣目前唯一的環境信託基地「自然谷」,由工作人員帶領志工認識這片由環境信託所保護下來的低海拔森林,進行一場戶外的生態觀察。自然谷這片約1.8甲的土地曾經可能被蓋上一座納骨塔,後因地主將它買下並透過環境信託的方式委託經營,漸漸演替至今成為林木蓊鬱的樣子。

摘下一片葉子,先搓揉出味道細聞一下,再剝一小片放進口中咀嚼;又或是讓樹上的毛蟲爬上手指,感受看看毛蟲的絨毛的觸感,「欸!這是什麼?」「這可以吃嗎?」不一會兒志工便開啟了自動搜尋模式,空氣中散發著一股椿橡的味道,蜘蛛所織網的摸起來彈性極佳,用實際接觸的方式認識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對志工來說是相當新鮮的體驗。活動的尾聲在一場簡單小遊戲中,志工被賦予環境或生物角色一枚,透過訴說和別的角色之間的關係,用麻繩將一個個角色串連而成一個網。麻繩越是密集的交織,彼此角色間的關係越緊密,而當抽調其中一個角色時,生態網絡也隨之崩塌瓦解。空氣、水、陽光、土地元素缺一不可,而平常看似不起眼的生物卻也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人,是決定性的關鍵因角色,影響著自然環境如何變化、其他生物是否安然存活或不幸死亡。


志工湊近人面蜘蛛所織的網,觀察蜘蛛的一舉一動。攝影:陳孟薇


里山生物網的小遊戲,讓志工了解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都有著重要的生態地位。攝影:陳孟薇

志工于正穎一家人平常便喜歡到戶外露營,在果園工作時便一邊搜尋著昆蟲的蹤跡,甚至在果園內採集了香料馬告,「平常很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在戶外做志工服務,邊做邊玩真的非常有趣!」

而第二次參加工作假期的志工闕年雖然擔心自己體力不好幫不上忙,仍然帶著妹妹一起出席,回想起上午的下肥工作表示:「搬堆肥彎著腰走在山坡上的很累,但是我們就是很喜歡往戶外跑,所以工作起來是非常開心。」

這天,志工們不辭辛勞的從各地而來,用實際的行動守護鹿寮坑的土地,希望從這天開始在志工心中種下小小的種子,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選擇友善環境的食物,也期待能影響更多人投入共同推廣友善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