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輕是不是公害」還沒共識 集體訴訟月底可能一審完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六輕是不是公害」還沒共識 集體訴訟月底可能一審完結  

2018年08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雲林居民對六輕提起的集體訴訟,31日將進入一審的言辭辯論,極可能是一審判決前的最後一次開庭。不過三年來的纏鬥中,卻連六輕污染到底是不是公害事件都還沒有共識、也沒有任何實質調查。「既不希望草率結案,卻又沒辦法繼續拖下去了」居民表達為此案受的煎熬折磨;法學與公衛學者建議,六輕案應該比照中石化、RCA案,採舉證責任翻轉、公害求償時效仍有效,等進步見解,更重要的是,盡快展開實質調查。

DSC06190

居民對六輕提出的集體訴訟,一審可能將在月底完結。但法學、公衛學者提醒,流行病學的實質調查都還沒有進行。賴品瑀攝。

2015年8月,雲林台西一共74位居民組成「台西鄉六輕污染傷害聯合求償自救會」,集體向六輕中台塑、台塑石化、台化、南亞、麥寮氣電五家公司提出損害賠償訴訟,合計求償7000多萬元,他們多為自身罹癌或是家屬已經身故。

六輕在雲林麥寮設廠已邁入20年,不過其巨大的排放也屢屢遭控傷害了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自救會總幹事吳日暉表示,台西的人口數量不斷下降,從3.2萬人降至2.3萬人,但每年死亡人口卻從每年270至280人提高到300人以上,且罹癌者比比皆是。

此案律師,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翁國彥表示,據台大研究報告,六輕排放了132種有害人體的物質,距離六輕越近空污濃度越高,而居民體內污染物暴露與健康衝擊也越嚴重。但三年來訴訟中,六輕的律師卻還在堅稱此案並非公害,六輕的排放沒有超標,因此排出的是氣體而非廢氣等。

翁國彥指出,上一次的開庭是整整一年前,律師團擔憂,停止這麼長的時間,可能是法官自己進行調查後已有大概的判斷,有可能即將走入結案,但是一審的訴訟中,至今沒有針對本該是最關鍵爭點的「流行病學因果關係」進行實質的調查,六輕排放的廢氣到底是否為居民健康受損的原因也因此還沒有結論。

翁國彥表示,RCA大審日前才落幕,其中對因果關係的認定相當進步,這是負責六輕案的雲林地方法院應該效法的。

幾乎場場到場觀察的中研院社會學副研究員彭保羅指出,聽到法官將流行病學視為類似流感的概念讓他相當驚訝,更因此認為此案需要更詳盡的科學討論,才能實質釐清公害訴訟的重要爭點。彭保羅表示,雖然他贊同法官要求雙方律師對相關的醫學資料進行轉譯,此舉的確將有助於更多人得以瞭解此案,但法官也應該讓原告居民出庭實際說明他們的狀況。

公衛學者籲比照RCA 以流行病學認定因果 非一對一舉證

相對於六輕還在要求原告要提出「哪個工廠、哪根煙囪、居民是何時吸到了哪種廢氣造成健康的損害」。長期參與RCA原告顧問團的公衛學者、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林宜平表示,在RCA案中,法院依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美國環保署、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科學研究證據,去認定PCA使用的三氯乙烯等31種有害化學物質,導致工人們罹患多種疾病,而非必須一一指出何種物質導致何人得到何病。因此林宜平認為應該比照RCA,將舉證的責任反轉給六輕,而非讓受害者來負責舉證。

林宜平強調,尤其癌症是多因子造成的疾病,往往容易遭模糊焦點,比起RCA,六輕有更多的有毒物質,也有更多的違規紀錄。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透明足跡」專案研究員曾虹文指出,過去由於違法裁處的資料沒有公開,因此六輕可以扯謊否認污染事實,但資料公開後,顯示近年六輕仍有多起排放超標挨罰,甚至系統性造假的紀錄。

DSC06188

曾虹文指出,裁處紀錄公開後,顯示近年六輕仍有多起排放超標挨罰,甚至系統性造假的紀錄。賴品瑀攝。

「台塑說他們擔心此案將證明六輕有污染,那真是想太多,本來就該誠實面對自己造成的污染與對居民身體的損害;他們說擔心更多人出來訴訟,那的確需要擔心,六輕每年賺2000億,這些民眾他們就是犧牲者。」曾虹文強調,六輕本來就該正視自己應該要負的責任。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