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說「核廢處理不困難」 環團批鬧國際笑話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馬英九說「核廢處理不困難」 環團批鬧國際笑話

2018年08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上週六(25日)前總統馬英九站台「以核養綠」公投連署時,發表了「核廢料處理並不困難」的驚人之語,引來眾多環團出面指責這番謬論沒有常識,更誤導民眾。環團提醒,台灣既有的高階核廢料處理面臨多種困境,包括冷卻水池已爆滿、境內最終處置難尋、境外再處理費用驚人且還是會回運高階核廢料、境外最終處置目前沒有成功案例且沒有任何國家願意接收等。這些問題,顯示核廢料處理的確困難,馬英九等人不該為了推動核電復辟而以謊言欺騙大眾,否則淪為國際笑話。

眾多環團出面抨擊馬英九站台「以核養綠」公投連署時,發表了「核廢料處理並不困難」的說法

前總統馬英九站台「以核養綠」公投連署時,發表了「核廢料處理並不困難」的驚人之語,引來眾多環團出面指責這番謬論沒有常識,更誤導民眾。賴品瑀攝。

「高階核廢料是各國無法解決的難題。」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與立委徐永明反駁馬英九的「處理不困難」說,更提出「以核養綠」公投中,有十大謊言與謬論。他們指出,目前國際上核廢料處理現況難解,與台灣高階核廢料至今仍留在核一、二廠區根本出不去。

廢核行動平台指出,「以核養綠」公投主文中,傳達了大量錯誤的見解,包括核能就是綠能、核廢料不難處理等,但事實上,綠能指的是可再生能源,核廢料至今難以處理,涉及核武擴散可能、核電風險代價高、核能並非全年無休例如高溫必須停止運作等,且想要經濟榮景、想要低碳排減少空污、想要減緩暖化、想要能源自主,都應該從提升綠能與能源轉型做起才對。

核廢難題仍無解 世界各國還在找深地質場址來掩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不只台灣的最終處置場址還沒有開始選址,在國際上也至今沒有成功案例。因為核廢料若處置不當,危害程度絕非附近居民能夠掌控,可能造成範圍廣、時間長的影響,因此選址必須是高階與人類生活圈隔絕20萬年以上、低階至少300年的場址。目前國際上仍尋求深地質的地點來掩埋核廢料,至少要在地表下300至1000公尺。台灣的選址規則上也明訂,不能選在高人口密度區。

目前只有芬蘭瑞典找到穩定地層開始興建最終處置場址,但還沒有成功啟用;其他核能大國包括美法英日都束手無策。美國內華達州的尤卡山核廢最終場址,就在花費120億美金建設後,由於不能保證輻射水絕不滲出到附近地層,且持續遭內華達州激烈反對,而宣告暫停計畫。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出多項,台灣核廢料處裡面臨的難題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出多項,台灣核廢料處裡面臨的難題。賴品瑀攝。

再處理技術僅是初步 耗資千億20年後還是要面對高階核廢

馬英九也大談核廢料有再處理技術,崔愫欣表示,「這不是新消息,但還是很初步的研究階段,當科技新知看看就好,離實際運用還很遙遠。」強調由於經費高昂、減量效果不彰,高階核廢料仍是存在,世界各國紛紛放棄了。除了再處理工廠的安全風險更甚於核電廠,又可能涉及核武器擴散,都是各國疑慮的原因。崔愫欣指出,目前止剩下法國尚未放棄,法商AREVA公司更在2015年與台電一度簽訂合約要再處理台灣的2.3萬束核廢料,不過由於只是再次提煉核廢料棒,20年後仍要運回高階核廢料回台,等於耗費約2157.6億新台幣的巨資卻只是拖延時間,而遭立法院打回票。

崔愫欣批,AREVA聲稱用過核燃料棒有96%可以再處理,但是真正拿去用的只有8%,而再處理後的鈾已經無法再使用,所以等於回收使用的比例其實只有1%左右,即便再處理後體積有減少,但是並不是因此就會比較好處理,最終處置要面對的難題,並非單純的核廢料體積大小問題。

崔愫欣強調,核廢料處理費用高昂,最新的評估指出,總費用將是6200億元,是過去台電估算3353億元的翻倍,這都是向未來的子孫借貸。政府長期忽視核廢料處理的難題,馬英九應該要檢討的是在任內沒有好好處理核廢問題,而不是持續發表幹話,徒成國際笑話。

將綠能視為丑角、不強制節能 馬英九任內用電量大增11%

對於馬英九過去曾稱綠能僅是丑角、工業界至今還在要求不可缺電、不可漲電價,而不願積極節能的態度,環保聯盟理事長劉志堅批,連中國都有「節約能源法」了,台灣卻仍未有強制性節能的政策。尤其馬英九主政8年,台灣用電量成長率高達11%,在電價低廉的狀況下,節電、提升能源效率都沒有積極改善,馬英九現在還主張重啟核電、核電廠延役,實在是落伍的思維。

馬執政8年台灣發電結構

環保聯盟理事長劉志堅批,馬英九主政8年,台灣用電量成長率高達11%,在電價低廉的狀況下,節電、提升能源效率都沒有積極改善。環盟提供。

劉志堅檢視近十年台灣總發電量及其發電結構,在馬英九執政時,核電佔16%、再生能源佔3.5%,如今已有初步的能源轉型,2017年已是核能8.4%比再生能源的4.5%,何需走回頭路。劉志堅強調,馬英九的「核電、綠電並存」根本是「以核擋綠」,絕非「以核養綠」,核電、綠電兩種供電來源的供、輸、配系統及管理機制完全不同,持續依賴核電,再生能源要起來的機會就並不存在。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