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廢核或擁核 唐獎得主:需因地制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應廢核或擁核 唐獎得主:需因地制宜

2018年09月25日
摘錄自2018年9月22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第3屆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漢森及拉瑪納森提到台灣的擁核及廢核議題時,兩位都認為,應該要就當地的狀況來考量,並且要比較不同能源帶來的優缺點後才能決定。

唐獎第3屆得獎人演講今天(22日)上午8時30分起,在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一連舉辦4場,上午依序是法治獎、生技醫藥獎,下午則是永續發展獎、漢學獎。

永續發展獎得主詹姆士.漢森(James E. Hansen)發表「全球能源、氣候與健康:年輕世代的承擔與機會」;維拉布哈德蘭.拉馬納森(V. Ramanathan)講述「氣候變遷:我的科學之路及其解決之道」。

漢森在演講中提到,戶外空氣污染大多源自燃燒化石燃料,每年在全球造成超過350萬人喪命,而要解決健康與氣候問題的關鍵是提供充足乾淨的無碳能源。

漢森表示,他並沒有特定立場,但根據研究核能基本上可以讓碳排放歸零,也不會造成空氣與水污染。

漢森指出,核能根本問題是原子輻射對健康的危害,不過研究發現每天從宇宙線與土壤中的輻射性元素也會吸收到輻射,因此如果輻射量比這還要少,就不會有危險。

漢森認為,老一輩的科學家應給年輕人一個開誠布公的研究,比較核能、化石燃料、再生能源的健康與環境效應,而不是在沒有看到事情全貌前,就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