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首份調查 海水、自來水、海灘、貝類都含塑膠微粒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署首份調查 海水、自來水、海灘、貝類都含塑膠微粒

2018年09月2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25日公布國內塑膠微粒含量首次調查結果,包括海水、自來水、海灘與貝類在內,大部分的樣品中都含有塑膠微粒,自來水中檢出塑膠皆為纖維狀,每公升為0至6根,遠低於瓶裝水的檢出量;海水中的微型塑膠數量為每1000公升有1000至1萬8500個,沙灘砂礫則是每公斤26至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為每公克0.2至5.2個。

扇貝中束狀塑膠纖維

顯微鏡下,扇貝中的束狀塑膠纖維。環保署環檢所提供。

鑑定結果顯示,這些微型塑膠的材質以PP、PE、PS為主,來源多是常見的塑膠用品,例如寶特瓶、塑膠袋、瓶蓋、吸管、塑膠飲料杯及各種人造纖維產品等裂解後在環境中停留達千百年,環保署提醒,還是要從塑膠垃圾源頭減量做起。

這些塑膠微粒恐經過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體,但實際的健康風險評估與安全容許標準,目前世界各國都還沒具體研究出爐。

近年塑膠微粒污染問題受國際重視,更有研究指出污染不止於海洋環境,許多國家的淡水、陸地,甚至南北極都有發現塑膠微粒。2017年9月非營利媒體「Orb Media」調查報導指出,全球10多國的159件自來水樣品中,有83%檢測出塑膠微粒。

這些尺寸不到5mm的塑膠微粒,由於會快速地遭生物攝取,因此對生物的傷害比起大型塑膠碎片更高,科學家更發現,微型塑膠已經形成了「塑膠生物圈」——一種新興的生物型態。

環保署從2017年12月到今年7月間,對全台89處自來水淨水場、七處養殖區、二處海水浴場的海水、自來水、砂灘砂礫、貝類中塑膠微粒含量的調查。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這份調查為搜集背景資料,做為未來制訂政策參考用,有需要的話,環保署可能再作下一波調查。

環保署在今年2月與民間團體「海廢治理平台」合作公布了「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當中便將調查塑膠微粒污染現況列為重點項目,並由環檢所負責。

DSC06791

環檢所人員檢測樣本中塑膠微粒。賴品瑀攝。

自來水每公升有0至6根纖維 但遠低過瓶裝水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組長楊喜男表示,在自來水的部分,總共做了100個清水、23個原水樣本,從結果來看,在濃度上與國際相去不遠,而當中的塑膠微粒主要以纖維狀居多,PET、Nylon、PE為前三名的成分佔了85%。

自來水的100個清水樣本中,有44件檢出塑膠微粒,每公升有0至6根纖維,原水的23件有14件檢出,平均每公升有0至8根塑膠纖維。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吳振榮表示,這樣的數值不但低於國際文獻,更遠低於瓶裝水,因此建議民眾,還是盡量使用自來水,也減少瓶裝水的包裝成為污染來源。北水公司也強調,近期在大台北地區設飲水機、裝指引牌,鼓勵民眾多裝自來水,少用瓶裝水。

Orb Media今年3月曾經發佈委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弗里多尼亞分校調查,指出全球十餘種品牌的瓶裝水,多達93%出現塑膠微粒,甚至有驚見一公升含有上萬顆者。

DSC06780

環檢所使用的採樣器。賴品瑀攝。

淡菜、牡蠣、扇貝、蛤類皆含微粒 野生牡蠣高過養殖

在七個貝類養殖區、2處海水浴場進行的海洋環境採樣,海水的部分,則顯示當中發泡、薄膜、顆粒、碎片、纖維型態都有,顏色也更加多樣,材質PP、PE、PS為主,佔了77.6%,與國際一樣。砂灘砂礫則呈現不同深度所含的塑膠微粒數量與成分沒有差異,主要為PE、PP、PS佔比74.7%。

在養殖與野生貝類的調查上,淡菜、牡蠣、扇貝、蛤類都有發現塑膠微粒,淡菜一克含1.2至2顆、牡蠣野生者一克0.7至5.2個,養殖0.2至3.5個、扇貝一克3.1個、蛤類一克0.2個。由於貝類與濾食的方式進食,所以含有塑膠微粒以纖維狀為主,材質以PP、PE、PET、Nylon,就佔了92.7%。

這個數值與國際文獻平均值相比約為中間偏低。楊喜男指出,國外資料顯示,中國養殖貝類含量1克含2.1至10.5個;歐洲淡菜比利時一克0.26至0.51個、德國0.36個、北海0.2至0.3個。法國養殖牡蠣一克也有0.47個塑膠微粒。

面對含有塑膠微粒的貝類還應不應該吃的提問,楊喜男表示,目前聯合國表示,由於這些貝類含有豐富營養,仍建議食用,但目前的確各國都還沒有完成相關的健康風險評估,攝食量對健康影響程度,還不得而知。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