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壤生命力探尋人類的健康 | 環境資訊中心
五穀雜聊

從土壤生命力探尋人類的健康

2007年04月13日
作者:阿不農夫;攝影:舒詩偉

人的健康與否均仰賴土壤的肥沃,

因為所有的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土壤。

───艾利希斯‧卡瑞爾(Alexis Carrel)

1912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卡瑞爾認為,影響植物、動物及人體細胞等新陳代謝甚鉅的來自土壤中的礦物質,若是空氣、水、食物與礦物質不協調就會產生疾病。

然而,現代農業使用化肥卻不能重建土壤的健康,因為化肥經過分解,會與原本土中的礦物質做結合,新的結合物令植物的營養不平衡,不是過剩就是超過負荷,其他未做結合的部分則留在土中,多數成為有毒物質。這與原先經由土壤中的微生物將岩石中的元素轉化為腐植質的過程不同。腐植質供給植物養分,使這些元素通過植物得以再為動物及人們所攝取,進而轉化為肌肉、骨骼及血液;相反的,化肥化肥無法增加腐植質,也無法替代腐植質。(註一)

無獨有偶的,在韓國流行的一句漢字諺語:「身土不二」講述的道理和卡瑞爾經過科學考究後所提出的土壤觀點如出一轍,其翻成中文可以解釋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韓國則是「自己國土上生長的東西,最適合這個地方的人。」由韓國人發揚光大的「身土不二」養生觀同時也流傳到日本,並被廣泛研究和推廣。

當我們把食物、身體還原到最初的微小物質時,宇宙間各種物體的組成元素其實是相同的,因此無機物與有機生命體間才能夠彼此轉換,不斷循環。簡單來說,岩石會化為土壤,土壤養育出植物,最後人類為了維生而食用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由此來看,那麼說人是由土壤所化育的「身土不二」觀念是一點都不難理解的。

在上一個世紀初期,已有許多科學家、宗教家、哲學家等不同領域的人士發出警訊,雖然這些專業人士的身份背景不同,但大家都不約而同的發現,近代人類對於土地的過度利用與化學危害,最終都會反應到人類自身。而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方針便是恢復乾淨、健全的土壤機制。

重建土壤健康的「自然活力農耕」

當我們了解到土壤對於人的重要性後,在認識或從事作物栽培時,便自然會問:恢復土壤潔淨並進而收穫健康食物的方法有那些呢?我們發現除了1935年由日本岡田茂吉提出的「秀明自然農法」外,更早在1924年,當時的德國及奧地利農夫便向人類智慧學家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尋求解決歐洲農業困境的建議,史丹勒為此做了八場演講,這些演講內容日後成為「自然活力農耕(Bio-dynamic agriculture)」的基礎理論。

而自然活力農耕從理論發展為可行的實際耕作方式與豐碩成果的最佳例證,便是德國目前第二大有機農業協會──迪密特(Demeter)(註二),只要是實施自然活力農耕的農人即可加入其會員。此外從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引用高達67%的Demeter標準作為其基本標準的事例來看,亦可發現自然活力農耕在生產健康蔬果的表現上是如何的突出。

在此,我們並非宣傳自然活力農耕,而是希望藉由自然活力農耕的基礎理論介紹,讓更多人重新發現「土壤對於人類生命的重大影響」,並能深刻體會「有機農耕之必要」。

什麼是「自然活力農耕」

讓我們重新把「身土不二」的觀念再搬出來一次,這次從人類開始,回溯到土壤本身。

當我們食用各種食物後,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和腸道吸收後,提供了多數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但了解其中奧妙的科學家便發現,將食物變成人體細胞能接受的營養元素時,實際上需要仰賴腸道裡許多的「微生物」(註三)對食物進行分解、轉化。那麼試想看看,沒有任何「消化器官」的植物們,要如何從土壤中獲取他們自身生長所需的元素呢?答案其實已經偷偷告訴你們了,同樣也是「微生物」。而土壤的形成,除了岩石物理性的崩解外,其中有許多也是靠微生物的幫忙。

因此當我們想要收穫健康的食物,便需要先有健康的土壤,而健康土壤的組成要素,除了粉末化的岩石外,最重要者,是當中需要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以及幫助植物根部將有機質轉化為植物能吸收的營養元素(礦物質)的有益微生物。此外,同樣也很喜歡有機質的,還有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蚯蚓不僅在活動時間接翻鬆了土壤,他食用有機質後所排出的糞便,會比吃進去的高出5倍的氮、7倍的磷酸肥以及11倍的碳酸鉀。

簡單來說,史坦勒發展出的一些經過特定製作過程的配方,以及一些能使土壤充滿生命力的草藥,使它們在自然堆肥中得以幫助微生物快速地分解粗的有機物質,變為黑棕色、質輕、粉末狀,具有長效性的簡單化合物——腐植土,從而得到能讓作物健康成長的土壤。

史坦勒還提出一個深刻而宏觀的角度來看待農耕,亦即我們應該將上述的健康土壤(或整個農場)視為一個獨特的生命體,擴大來看,便是我們應該將各種元素、土壤、動植物,乃至於地球、其他星球,最後到整個宇宙都視為是一個整體。而人類為了得到一個健康的發展,便必須讓整體間的循環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

此外,想要栽種出健康的作物,還要考慮到宇宙間其他星球、太陽、月亮等對作物的影響。史丹勒首先提出太陽、月亮及其他星球經過黃道帶十二宮時對地球及地球上的植物各有不同的影響力。而其跟隨者在自然活力農場Knnberton Hills花了50年的時間密集從事實驗室及田野實驗來研究九大行星對地球與植物的影響,並發展出一套年曆(the Biodynamic Sowing Chart),將植物的根、莖、果實、花區分為四種日子,詳細地指出特定的日子(甚至時辰)來進行播種與採收。甚至史丹勒亦認為,農人的精神、意志也會影響土壤、植物的健康與否。

慣行農業對土壤的危害

當我們初步了解自然活力農耕的內涵與作法後,便應該覺知到一個現代農耕(施用化學肥料、農藥的慣行農業)對人體的一個殘害。

因為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施用,不僅扼殺了對土壤助益良多的蚯蚓,也改變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結構,即化肥讓農作物產量倍增,但這些作物內含的營養元素卻是不充足的,間接也造成收成後的蔬果不易保存;商人為了保持蔬果的良好品項,不得不使用人工色素、香精、漂白劑與防腐劑等,這些化學物質同樣危害人的健康。

隨著時間過去,農作施用化學物質的影響不斷加劇,許多現代文明病的產生,包括心臟病、癌症、老人痴呆等,都肇因於食用營養與生命能量不足的農作物。甚至人類飼養的諸多禽畜,也因為食用這些在不健康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植物,而不斷引發許多以往聞所未聞的各種疾病(註一)。

因此,積極發展對土壤有益的自然農耕(包含有機農耕)已是現代社會的當務之急,而這個責任也絕不僅侷限在農人與相關單位身上,而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必須有所認知並且支持的。

註一:可參考琉璃光雜誌曾紫玉所撰《土壤的秘密(Secrets of the Soil)》讀後摘要

註二:迪密特為希臘神話中掌管農業、豐饒、婚姻的女神。

註三:微生物包括:病毒(介於生物與無生物)、原核界(細菌等)、原生生物界(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真菌界(酵母菌、黴菌、蕈類等)。微生物為自然界的分解者,可將大分子物質分解為小分子物質,最後轉化為無機物。具有淨化環境,促進元素循環的地位。例如一些人體當中消化所需、能幫助轉化食物為營養元素的「細菌」,被人們稱為「有益菌」。

【延伸閱讀】

自然活力農耕

星光、月光和士地的能量--自然活力農耕點滴

自然活力農耕法,東西方不期而遇

※本文與綠色陣線協會合作刊登
※想更進一步瞭解有機農業鼻祖史代纳博士與人類智慧學嗎?4/25(三)19:00~21:00邀請您一起來聽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慈心華德福小學蕭志暉為我們一一道來…詳見: 「有機才有機會」地球日系列活動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