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台灣】看見里海台灣 彰化芳苑人與沿海共存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里海台灣】看見里海台灣 彰化芳苑人與沿海共存

2018年12月19日
文:潘佳修(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彰化芳苑濕地,「海牛」與遠方的普天宮。潘佳修攝。

在海洋與陸地的交界處,有著一片廣大的泥灘地,寬度達六公里,這裡是番薯形狀台灣「腹」地,位在中部的彰化芳苑濕地,是台灣西岸僅存一片廣大無污染的潮間帶,具有獨特的「海牛」與蚵棚景觀,世界少見,深具國際級水準。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也是彰化鹿港人的施月英說:「小時候到海邊玩,覺得海好大!站在水裡就有種看不到陸地的感覺,總是要緊緊跟著母親的腳步,深怕一回頭就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了。」


蚵棚景觀。潘佳修攝。

走進潮間帶

這片寬達六公里的潮間帶,孕育了廣大的牡蠣田(蚵田)、俗稱「蝦猴」的螻蛄蝦、以及文蛤等豐富自然生態。今年四十多歲的施月英說:「雖然我是彰化人,但是小時候去的海邊靠近鹿港,並沒去過芳苑海邊,因為那時有海禁,得要有漁民證才能走進這片廣闊的潮間帶。」

這個年代沒有海禁了,對海有興趣的人也增加了,2018年12月8日Home Run Taiwan舉辦了「一日環境趣:跟著柯師傅回故鄉,芳苑泥灘地採蚵去」的活動,由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領軍,帶領一群來自台灣各地的民眾,頂著七級風,在二十度的冬日,穿起適用泥灘地的布鞋,搭著鐵牛車,踏上廣闊的潮間帶,用工具埋頭挖沙找文蛤、賣力打木樁,體驗冬日漁夫的日常。


Home Run Taiwan舉辦「一日環境趣:跟著柯師傅回故鄉,芳苑泥灘地採蚵去」。潘佳修攝。

返鄉人魏清水 養蚵不利改發展海牛觀光

年近五十歲的魏清水,彰化芳苑人,早年也是在外打拼、當業務員;民國90年,因為要照顧老阿嬤回到家鄉。談起父親那個年代,大約是民國4、50年時,這個村莊住了七、八百人,「每10戶就有7戶有牛車,平時牛就在農田工作,訓練有素的牛還會到海上工作。」魏清水說著。

魏清水一開始回鄉時,也是養蚵,但是沒有很成功,因為蚵的產量不如預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六輕挖沙,潮溝改變,好的海田越來越少,在要跟蚵農搶有限的可耕地下,他的蚵田面積越養越小,後來乾脆轉行去夜市擺攤。有一天,魏清水靈機一動,想起既然海牛是當地特色,何不發展海牛觀光,讓遊客也能來體驗呢?

然而,萬事起頭難,經歷了十年慘淡經營,直到2013年、大型開發案國光石化撤除後,海牛觀光獲得更多的目光,如今才算是發展成熟。

現在每年有三萬人次來搭海牛車觀光,在經濟收入上算是比較穩定了。「而且我們不像王功有政府補助,芳苑沒有喔,我們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的!還好當年有堅持下來…」魏清水得意的說著。

野生文蛤真美麗 海牛也要下班

這次參加漁村體驗,最幸運的是一位女孩,她挖到一顆美麗的野生文蛤,直逼手掌大小。一般我們常吃的蛤仔湯,蛤仔外殼都是黑黑的居多,原來是養殖的文蛤有土沙,得經過清洗,所以文蛤外皮會被磨損不是那麼光滑;野生的文蛤卻有著完美無瑕的外殼,呈現褐色的美麗紋路,而且可以長到更大顆。柯金源說:「野生文蛤數量已經很少,所以價格很高。這顆野生文蛤這麼大,一顆可能就要上百塊囉!」在柯金源以及當地解說員熱情又詳盡的解說中,一個下午很快就過去了。到了傍晚,海牛「小小白」不知道是等到沒耐性、還是想下班了,突然偷跑了起來, 82歲卻健步如飛的阿伯快速追了上去。雖然每個人已經吹了大半天的海風,看見這樣的畫面,大家都一掃寒冷,笑到合不攏嘴了。


撿到美麗文蛤的女孩。潘佳修攝。

住在風頭水尾的柯師傅

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住在所謂風頭水尾的伸港,同為彰化人,又是一位超過三十年、長期記錄台灣環境的影像工作者,芳苑濕地獨特的美麗是讓他難以忘懷的景象。2011年,他以此地為題材,製作了「退潮」紀錄片;深入民間,與當地人一起工作、生活,長期蹲點、記錄芳苑村民生活達三年之久。


柯金源解說中。潘佳修攝。

柯金源此次應Home Run Taiwan邀請,帶領民眾體驗芳苑濕地的美麗與漁民的生活。因為突破同溫層,是柯金源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期許,唯有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海洋,才有可能進一步愛它、保護它。柯金源同時也是Home Run Taiwan的專欄作家,粉絲團每周都會有他記錄環境變遷的圖文與大眾分享。

慣性開發思維 對環境的影響

柯金源表示,當年因為國光石化開發案,有感於這片土地面臨的危機,於是製作了「退潮」紀錄片,希望可以將仰賴這片海域生存的村民記錄下來。當年他拍攝紀錄片採訪養蚵的阿嬤,問她是否支持國光石化的開發,阿嬤不贊成,原因很簡單,「因為開發,就沒有好的養殖環境了。」幸好,在各方的努力下,國光石化退場了。但是,開發從此就遠離芳苑濕地了嗎?

柯金源跟民眾介紹濕地一旁茂密的紅樹林,訴說著這個強韌的生命,卻因為當年的政策來到這個原本不屬於它的地方。紅樹林快速擴張,排擠了原本泥灘地生態系的生物。「這就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們環境改變要謹慎。」


紅樹林與濕地。潘佳修攝。

因為這處紅樹林景觀,彰化縣政府計畫打造一條1公里的海空步道,從芳苑普天宮旁的海牛廣場為起點,銜接到二林出海口的紅樹林區。從今(2018年)10月開工、預計在明年(2019年)底完工,預算九千萬。施月英談起海空步道計畫,感嘆的說:「台灣紅樹林步道已經這麼多了,而且紅樹林並不是彰化濕地的主要生態,甚至是外來種,還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系…」

永續經營 兼顧經濟

「經過多年努力,2016年6月芳苑海牛-潮間帶採蚵文化,終於被彰化縣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魏清水說, 「我們也一直在思維與佈局,什麼才是讓地方可以被看見、同時又能永續經營的文化利基。」

魏清水進一步表示,基於動物保護精神及生命教育意義,他們在103年9月24日與彰化縣政府農業處合作,於溪州公園成立老牛安養中心,使彰化縣耕海、耕田的老牛退役時,有所終養。也與潘樵老師合作出版《芳苑。海牛》一書,媒合芳苑國小與後寮國小師生,為地方的多元海洋教育共同努力。

柯金源認為政府尚未正視牡蠣多元價值的可能性。在國外,應用牡蠣礁的案例不少,例如墨西哥、美國紐約灣都曾利用牡蠣淨化水質,甚至中國也有案例。「而且,牡蠣殼的固碳能力相當好。」

柯金源進一步指出,要實現里海精神,需要更多外力支持,養蚵業如果能落實產銷履歷,以芳苑蚵的品質可以有更好的價格,蚵農生活也會更穩定。讓牡蠣價值提高,聯合周遭農業,讓地方產業活絡起來,提升守護環境意識。

「經濟不是用拼的,容易因此把命都拼掉,而且一般公司的平均壽命只有七年。」柯金源認為,相較於公司的短暫壽命,海洋的生命更為長久。他拍攝時遇到一位回鄉的年輕人,也是仰賴這片蚵田為生,不時就到海邊撿拾螺貝類等,收入或許差強人意,但無拘無束的生活讓他感到很開心。「去年養蚵的收入就特別好,有戶人家還買了進口車,好像是需要車子,就去海邊撿給你。」柯金源說。

施月英也覺得漁民收入很好啊,像當年她的父親靠著抓鰻苗、抓蝦猴等等,就養活他們家七個小孩。而且不像務農,海還不用灌溉。他們家位於台17線上,用120萬買到一棟房子,在當時可算是高收入的家庭。 

開發列車:西濱道路 海空步道 離岸風機 海水淡化廠

魏清水說,他並不反對開發,例如離岸風機等,因為經濟發展也很重要。現在的芳苑村大約三、四百戶人家,其中約有一百戶依靠牡蠣生活(包含海牛車觀光)。但目前牡蠣產量減少,人力不足也是隱憂。「每個人都要有獲利,大家才會利益均霑。」

橫跨過芳苑濕地旁的西濱道路,正在施工中,目前採取降低生態衝擊的方式,是採用全罩式道路,以減少對鳥類的影響。但是開發依然不斷,柯金源說:「據說未來還要蓋海水淡化廠,著實令人憂心。」


西濱道路與芳苑濕地。潘佳修攝。

「如果要永續經營,要將海與陸地做結合,陸地上可以發展農業、水耕菜等等,串聯起來。」施月英表示,潮間帶部分,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相當支持國家級濕地的劃設,但是傳聞劃設後會影響蚵農生活,這是不當造謠。「因為,國家級濕地的精神,就是保護傳統產業,維持現狀不開發。」

芳苑村正在轉型,開發案一個一個步步逼近,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芳苑的海牛,只剩十來隻了。魏清水正在推動「海牛育成中心」,希望可以培育更多海牛以及養牛、駕駛海牛車的人才。保留下這片老天賜予,廣闊六公里又充滿豐饒生命力的潮間帶,人與海牛共存共榮,會是留給世世代代子孫的無窮資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永續經營,讓世界看見我們也有「里海台灣」。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