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國投)董事長王會生表示,國投目前已經完全退出煤炭業務,未來將主要投資新能源。這一宣布引發了業界對中國國有企業是否正在「拋棄」煤炭的討論。然而專家表示,國投的「退出」,更像是中國煤炭行業的一次「以退為進」,反映了中國要做大做強專業化煤炭中央企業(央企)的決心。
國投撤出煤炭資產
國投公司的主要業務包括電力、交通、礦產資源開發和金融及服務業等。 20世紀90年代,在國投成立之初,煤炭業務曾是其支柱產業之一。在2003年後的10年間,煤炭業務曾為國投創下了近280億元的利潤。
作為央企中最大的投資控股企業,國投的投資方向被認為具有市場導向作用。美國能源經濟和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認為國投退出煤炭具有「全球重要性」,其能源金融主管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說:「這是中國一家大型企業首次大規模從煤炭業務中撤資,(國投)與全球越來越多的重要金融機構一道,制定了類似的正式政策退出火力發電廠和燃煤發電廠」。
實際上,國投撤出的煤炭業務並沒有退出市場,而是主要以無償劃轉的方式轉移給了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中煤)這一專業煤炭央企。被劃轉的資產包括以煤炭開採為主業的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集能源)的股份。新集能源煤礦集中在東部的安徽。對主要煤礦資產集中在內蒙和山西的中煤來說,得到這部分資產使其距離東部沿海發達市場更近,可以優化自身的市場協調能力。據分析,完成劃轉後,中煤將總共從國投獲得的新增煤炭產能5000萬噸,超過其2017年產能的30%。
國資委的使命
隨著近年來中國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行業形勢低迷,很多涉足煤炭的央企面臨虧損額不斷擴大的問題,其煤炭業務嚴重拖累到其自身主業的發展。在2015年的行業低谷,國投煤炭業務虧損34.79億元。而當年國投整體淨利潤為41.43億元,煤炭業務嚴重拖累其整體表現。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國有企業改革使一些國企退出不賺錢的板塊。
在具體操作上,之所以可以實現煤炭資產在國投和中煤之間進行無償劃轉,是由於國投和中煤作為「中央企業」,共同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
國資委是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對於中國97家全民所有製的國有獨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並負責監管中央所屬企業的國有資產。其核心使命之一是監督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使這部分被定位為對國民經濟具有「主導作用」的資產做強做大。
2012~2015年是中國煤炭行業低迷的幾年。以新集能源為例,其業績在這幾年中大幅下滑。利潤從2012年的13.4億元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19.7億元和2015年的-25.6億元。
也是從這一階段開始,由國資委主導,以國投為代表的央企開始了剝離煤炭業務的進程。國資委在2016年6月召開工作會議,計劃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中央企業煤炭產能的15%左右。此舉在為一些涉煤中央企業「減負」的同時,通過資產整合增強另一些專業煤炭企業。
更強的煤企
國投公司在2016年年中宣布推動其煤炭子公司轉型,並於當年8月作為第一家剝離煤炭業務的央企,宣布將煤炭資產無償劃撥給中煤。
據相關人士對中外對話介紹,把主營業務並非煤炭的央企的煤炭資源劃走,形成更具規模效益的煤炭央企集團公司,實際上釋放了煤炭產能。
但煤炭資產的轉移也並非一帆風順。隨著煤炭去產能的進行,煤炭供需關係得到改善,到2016年底,煤價開始上漲。由於一些涉煤企業的現金流得到大幅改善,因此有的企業對移交煤炭資產表現不再積極。能源諮詢機構汾渭能源煤炭分析師曾浩說,「一些大的煤炭資產的處理移交仍需要一個長期的溝通和談判過程。」
國資委給中央企業煤炭資源整合定下的目標是2019年「力爭再完成2000萬噸產能整合任務」。
曾浩說,國家對於央企的調控,出發點並不是要減少煤炭,而是專業化。一家央企的主營業務如果不是煤或者電的話,基本都會逐步退出煤或者電的領域。
中國政府公開文件表示將通過兼併重組擴大煤炭企業平均規模,提高上下游產業融合度,到2020年底,爭取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
經過一系列重組,神華和中煤這兩家最大的專業煤企將有望成為其他央企撤出煤炭業務的最大受益方,形成國內煤炭資源雙「寡頭」格局。隨著煤炭新增產能的不斷釋放,煤炭產量有望進一步增加。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調查,2019年企業預計新增煤炭產量1億噸左右。
國投等央企退出煤炭業務,給市場中的「巨無霸」型煤炭央企留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張凱表示,對煤炭資產進行整合固然能提升中國煤炭央企在經濟上的競爭力。但相比於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煤炭無論在經濟性和環保方面都將在不遠的將來失去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繼續新建煤炭項目也不利於全球在減緩氣候變化上的共同努力。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中國國有企業是否在退出煤炭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