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上核電廠」 7月將啟動供電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俄「海上核電廠」 7月將啟動供電

2019年06月30日
摘錄自2019年06月30日自由時報俄羅斯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建造的全球首座海上浮動式核電廠「羅蒙諾索夫院士號」(Akademik Lomonosov),2018年4月底從聖彼得堡造船廠出航後,將在7月被拖曳至莫斯科六千多公里外、位於俄國東北部楚科奇自治區的港口城市「佩韋克」(Pevek),成為當地的發電主力。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約有200萬人居住在俄國境內北極海沿海城鎮,這些地區的產業以開採礦物、寶石為主,且佔俄國國內生產毛額的20%。浮動式核電廠除了可供當地用電,也可為天然氣和鑽油平台等海上工業設施供應能源,以進一步實現俄國當局的北極圈開發計畫。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長144公尺、寬30公尺、高10公尺,排水量達2.15萬噸。船上設置兩座KLT-40S核反應爐,運作時共可產生70MW電力。待「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抵達佩韋克市後,將取代負責供電給整個楚科奇地區、擁有四座EGP-6型核反應爐、但功率僅、且將於2021年全面關閉的比利比諾核電廠。

但綠色和平抨擊「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有如「浮動車諾比」或「冰上的車諾比」。「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工程師伊則指將以北極的冰水持續冷卻反應爐,暗示不會重演車諾比核災悲劇,並強調即使是規模九地震引發的海嘯,也不會把核電廠沖離停泊處;就算被沖上陸地,電廠也有備用系統,可以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保持反應爐冷卻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