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交通篇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面對台灣:交通篇

2007年04月25日
作者:張岱屏

最方便最友善的交通工具,是人類騎了上百年的自行車在小港機場往高雄市區的街道上,迎面而來是大軍壓境般的機車陣,背後是臨海工業區的煙囪,這就是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城市――高雄。在這個大眾運輸不太方便的城市,許多人沒有辦法想像沒有汽機車要怎麼出門。在台灣,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比例正逐年降低,汽機車的密度卻持續飆高,平均每4人就有1輛汽車,密度高居亞洲第二;平均每2人就有1輛機車,這個密度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運輸占了二氧化碳排放的1/3,要怎樣替運輸系統「除碳」呢?許多人開始尋找替代石油的燃料,從植物中提煉出的生質柴油,是目前市場上的主力。包括大豆、玉米、向日葵種子,甚至是番薯或甘蔗,都可以提煉成為生質柴油或生質酒精。跟化石柴油比起來,生質柴油可以減少7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現在還沒有酒精汽車,但生質柴油的汽車已經上路。目前全國有13個縣市的公車與垃圾車採用生質柴油,為二氧化碳減量盡棉薄之力。

2006年11月18日,300多位高雄市民響應「微笑單車」運動除了以生質柴油替代汽油,汽車廠商開始發展更有效能的汽車。這種車被稱為「油電混合車」,同時具有汽油驅動的引擎和電動馬達,當它發動時完全聽不到引擎運轉的聲音。油電混和車是目前最省油的汽車,每公升汽油可以行駛20-25公里,耗油量只有一般汽車的一半,是目前同級車種中最省油的車,廢氣排放更只有一般車的1/5,每行駛10萬公里,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7公噸!

除了陸運,海運也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路上的汽車不過上百批馬力,海上的貨船動輒好幾萬批的馬力,加上船的引擎比較不「挑食」,基於成本考量,盡量用品質比較差的油,所排放的汙染量比陸運更大更嚴重。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華健指出,台灣對船舶的汙染管制相對起來非常寬鬆,造成有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船舶轉而停泊到台灣的港口,把台灣當成避風港,政府一方面應該更嚴格管制船舶的汙染,另一方面也應該開始推動航運的減碳甚至無碳化,比如說完全無汙染的「太陽能船」。

高雄,一個被汽機車佔領的城市2007年3月,一艘太陽能遊艇在高雄愛河首航,正式宣示台灣已經具備生產太陽能船的能力,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太陽能船,悠閒而安靜地行駛在湖泊、河邊,在耀眼的陽光下,加入藍色公路的行列!

其實,最方便最友善的交通工具,不是高科技的汽車,也不是剛起步的太陽能船,而是人類騎了上百年的自行車。2007年的地球日,台北街頭聚集了五、六百輛的腳踏車,他們在同一時間上路宣示腳踏車的路權。

許多單車通勤族發現,騎腳踏車上班的時間可能比開車花費的時間還要少,但是這個城市空間對於單車族非常不友善,參與這次單車上路的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橫達說,台北市是個非常適合騎腳踏車的城市,相較於世界其他城市,台北市的馬路很寬,政府應好好規劃,讓騎腳踏車的人有更好的行動空間。

乘坐大眾運輸系統的人,在高雄是少數族群減少交通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最根本的不是發明更新穎的交通工具,而是改變目前以汽機車為主的城鄉環境。雖然政府不斷呼籲要多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建立零汙染的綠色交通,另一方面卻又到處擴張公路,希望建立四通八達的環島公路網,等於是變相鼓勵小客車成長。真正要做,就必須轉變以汽車為主的思維,否則真要達到二氧化碳減量,也不過是徒勞無功的喊喊口號罷了!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