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才有機會】體驗最深層的土地關懷──秀明自然農法 | 環境資訊中心
五穀雜聊

【有機才有機會】體驗最深層的土地關懷──秀明自然農法

2007年04月27日
作者:陳胤安、張文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有機才有機會」講座 (攝影:張文樺)日前綠色陣線協會為了「地球日」所舉辦的一系列「有機才有機會」講座,第一場吸引了30多人的參與,是由「自然農法」的推廣者、大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莊主黎旭瀛與陳惠雯,講介自然農業的發想者──岡田茂吉的哲學與實踐。帶領聽眾接觸「自然農法」,為這種看似新穎,實則世界各地早已行之有年的農耕方式現身說法。

講座在日本神慈秀明會於非洲尚比亞進行自然農法的紀錄影片中展開。陳惠雯說明,由於尚比亞國內經濟狀況不佳,人民普遍貧困。神慈秀明會於2005年初到該國協助,以自然農法方式耕作,迄今已幫助逾1,400人得以自給自足生活。此外,秀明會也在台灣、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設置據點,推廣自然農法,日本境內更有超過500甲以上的農地正在實踐這種遵循自然的耕作方式。

黎旭瀛介紹日本神慈秀明會的創始者是岡田茂吉,亦是自然農法的創始者。岡田茂吉在人為生產技術蓬勃發展的1950年代提出「自然農法」,並提出三大主張:無肥料、無農藥施作;自家採種以及連作主張。岡田茂吉希望除了能讓人類吃得健康之外,並能將土地「清理」乾淨,回復自然生產的循環。

黎旭瀛與陳惠雯(攝影:張文樺)演講中提到日本賴戶內海中黃島的樹林與農耕的關係,黎旭瀛進一步解釋,早先日本的黃島有大片的森林,居民為了農耕需求而大肆開墾,加以慣性農法施肥、噴灑農藥後,漁民卻發覺島嶼周遭的魚類資源益形減少,島民很快發現問題所在,於是開始種樹,希望恢復以往的海洋資源,漸漸地海草重新長出來,牡蠣等魚產也變多了,所以黎旭瀛會心一笑表示:「要養好牡蠣,就要種好樹」。

原來樹木涵養水源的功能減退相繼影響經由河川輸送到下游的營養物質,而肥料及除草劑等也讓作為許多魚、蝦、蟹、貝類的幼生孵育場受到化學污染。而黎旭瀛也點出的小島容易看出生態的影響,這與賈德.戴蒙所撰《大崩壞》書中提到大島、中島、小島理論描述的精神相符:小島在生態發生危機時藉著由下而上的力量發揮應變機制,可以及時調整島內的資源運用。

現下有機農業強調使用有機肥料,她陳惠雯說明,有機堆肥不見得對土壤完全無害。製作有機堆肥的菜葉、肉骨、殘渣,通常都有農藥殘留、含有生長激素與抗生素等成分,這些連人都不想要、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就這樣子傾倒在土地上當作肥料。無怪乎土地受到了污染,連帶使得食用這些作物的人類身體更為孱弱。

黎旭瀛進一步說明,自然農法有別於有機農業,是完全利用自然力來促使作物生長的方式。自然農法不只提供最天然的食物供給方式,其深層的意涵更包括了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希望人類在享用土地所生產出來的美食之虞,不忘懷著感恩的心感謝大地的賜與,並用最自然的耕作方式,以免傷害大地之母。

※本文與綠色陣線協會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