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NGOs環境會議籌備委員會今(18日)宣佈,「2020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由張豐年、方儉與徐世榮三位獲得。將於4月1日「全國NGOs環境會議」大會上予以表揚。
本屆評審包含前立法委員陳曼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陳秀惠等人,擔任評審主席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說,2017年開始頒發的「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主要是鼓勵並肯定資深環保人士的付出與貢獻,以及對環保議題長期推動有傑出成就者,「條件資格非常嚴格,要從事環境與動保運動長達20年以上,有特殊貢獻且足為後輩之楷模者。」
外科醫師張豐年,不只醫治病人也醫治台灣環境的毛病,他從1997年開始,利用工作之餘與妻子江翠娥關心生活週遭的環境,積極關注中部地區環境議題,如行道樹保護、水患治理、工程災害,反國土無限開發、反水庫、反噪音、反中科后里七星園區等,2009年他雖然肝硬化併發肝癌,仍持續投入環境運動。
張豐年曾因環保署的《噪音管制標準規定》過於寬鬆,而連續九年投書超過50封信給環保單位,終於促使環保署加嚴「複合音量」的管制標準,被稱為「張豐年條款」,近年來張豐年積極關注中部水環境建設問題。全國NGOs環境會議評定書提到,「他以俠醫的精神勇於揭發公害,足為後學典範。」
得獎者方儉則是記者出身,從1986年進入《民生報》報社擔任記者時,就以揭發弊案報導聞名,曾獲得金鼎獎新聞類公共服務獎,他1990年發起台灣的「世界地球日」運動,影響至今已舉辦30周年,30年來他積極投入反核、公民電力公司、陽明山保變住不當開發抗爭等運動,從見證者變成參與者改寫台灣環境運動。
2006年方儉創辦台北市天母社區雜誌《天母合眾國》,2014年擔任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近年來他也關注全球氣候變遷及核能議題。全國NGOs環境會議評定書說,「方儉的抗爭著重以理服人,是長期在法、理、專業知識上做努力的環保健將。」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也是本屆得獎者之一,他不僅是我國知名地政專家,也長期關注「土地正義」議題,反對不當土地徵收,更親自站在第一線為弱勢發聲。無論是苗栗大埔、灣寶農地改科技園區開發、台北松山機場遷址、士林文林苑、桃園航空城、機場捷運A7站區預標售案、台南市區鐵路東移地下化計畫、社子島開發案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徐世榮在2016年出版《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省視我國土地政策發展脈絡,認為現今諸多法律仍有戒嚴時期的思維,必須要修改,「如果改不了,我自己在地政系都覺得很羞愧。」全國NGOs環境會議評定書認為,「徐世榮是一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知識份子,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實踐者。」
審查委員陳曼麗表示,「環保是一條不歸路,得獎者都是長期環保實踐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則說,環境議題需要很多人、很多元、不同專業的民眾來關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全國NGOs環境會議」曾在2008頒發環保貢獻獎給粘錫麟、2015年頒給林聖崇。2017年才正式設立「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當年得主為施信民、徐仁修、陳秀惠、陳椒華、歐瑞耀與賴芬蘭;2018年的得主是文海珍、高成炎;2019年則由黃安調、洪輝祥獲得。」
綠主張綠電合作社理事陳秀惠也是審查委員之一,他認為女力是環境運動中的重要主力,非常遺憾「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一連兩年沒有女性受到推薦。他引述美國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的《第二座山》,「第一座山是以社會文化設定目標,希望名利雙收生活幸福,三位得獎者已經達到爬第二座山的境界,重點不在獲取,而在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