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環境 「與野共生」線上影展探索明日的答案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看見環境 「與野共生」線上影展探索明日的答案

環境電影節xfriDay影音x鹿刻Luke

2019年11月02日
文:鹿刻Luke

談起電影,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是在全然由人類虛構的框架下,一場脫離現實去搬演的劇情故事。不過,其實電影經常可以反映現實社會的問題,早年在富含兒童教育責任的動畫片中就能看出對於環境的關懷,例如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1984年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風之谷》,便對人類科學文明的開發提出了反思,並且點出了環境公害的潛在問題;而迪士尼在1999年製作的《泰山》更直接點出了人類文明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可以說是環境電影的濫殤。

除了劇情電影,有許多的紀錄片,更是直接貼近事實去捕捉世界的真實問題。近年來,環境意識逐漸成為全球人類共同的議題。我們面對著氣候變遷、海洋塑膠垃圾、森林濫伐、公害污染等各式各樣的環境問題,電影的責任已不只是點出問題點,而是需要進一步告訴觀眾後果,以及對於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的想像。

friDay影音積極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打造全台首創的環境電影節線上影展。以「與野共生」為主題,蒐羅優質的紀錄片、動畫片、劇情片等24部精彩作品,可以看到全球各地不同語言、文化、地區所面臨的環境問題與答案。看電影或許不能改善環境,然而透過電影,可以開拓觀眾的視野,看到環境所面臨的挑戰,讓我們共同思考一個對環境更友善的環保現在式、更永續的生活未來式。

2019環境電影節

friDay影音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舉辦2019環境電影節「與野共生」線上影展。

1. 《與森林共舞 The Jungle Book》:百年經典 全新感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普林的兒童文學經典《叢林奇談》(The Jungle Book),撰寫於1893年。這部作品多次被迪士尼改編成電影,在1967年以動畫《森林王子》搬上大銀幕便成為經典動畫,1994年又將其翻拍成真人版。而《與森林共舞》則是在2016年由《鋼鐵人》導演強・法洛執導,以最新的動態捕捉技術,透過特效製作成栩栩如生、以假亂真的電影畫面,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故事與原版的《森林王子》差異不大,人類小孩毛克利從小在叢林被狼群養大,然而老虎卻把它當作外來種的眼中釘。為了狼群著想,毛克利決定獨自想辦法回到人類的村莊,但老虎卻悄悄地跟了上來⋯⋯

電影讓人類與動物的角色互換,當我們回到叢林之中,人類可能成為被狩獵的弱者,透過電影讓觀眾體會到動物們被人類殘殺、追捕的感覺,以及人類的渺小。片中又以森林大火,帶出了未來這生態豐富的叢林可能只會存在於電影特效中的隱憂——當我們自以為是地主宰自然時,卻也讓自己成為了被宰制的對象。

《與森林共舞 The Jungle Book》。圖片來源:IMDb

《與森林共舞 The Jungle Book》。圖片來源:IMDb

2. 《海洋奇緣 Moana》:南島語族的海洋智慧

和《與森林共舞 The Jungle Book》一樣是迪士尼在2016年的動畫電影,過去迪士尼經常被認為是美國文化霸權的代言人,每次製作《花木蘭》、《風中奇緣》、《變身國王》等異文化的作品時,總是會被學者批評是在消費他人的文化資產。然而,迪士尼並沒有因此放棄挑戰國際市場,他們仍把全球孩童都當作是電影的客戶。

《海洋奇緣》以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亞的南島語族文化為基底,講述一位的半神人「毛伊」偷取了海洋之心卻引出了惡魔「帖卡」,海洋之心因此下落不明,海洋也變得不再平靜。人類女孩「莫娜」被父母警告不要出海,但海洋卻不停地呼喚著她,因此就在祖母過世的那天,她獨自乘風破浪,啟程尋找海洋之心。

電影保持了迪士尼一貫的公主歌舞片特色。女孩經歷了蛻變與成長,而更加重視人類與海洋緊密的關聯性,以及人對大自然從剝奪轉為共存的重要性。毛伊企圖把海洋之心佔為己有,反而導致海洋的失衡,最終莫娜發現唯有把海洋之心留在那裏,才能讓海洋恢復平靜,讓萬物生生不息。

《海洋奇緣 Moana》。圖片來源:IMDb

《海洋奇緣 Moana》。圖片來源:IMDb

3. 《瓦力 WALL.E》:讓地球重現生機的機器人之戀

由皮克斯工作室製作,《海底總動員》導演的安德魯・史丹頓編導,講述在數百年後的未來,地球不再適合人居住,人類全部移民到太空飛船上,而地球則成為巨大的垃圾場,除了廢棄物以外什麼也沒有。「瓦力」是僅存的舊型垃圾處理機器人,有一天他在垃圾堆裡發現一株植物,而被新型機器人「伊芙」偵測到,瓦力對伊芙一見鍾情,跟著她回到飛船後卻發生不可思議的冒險。

《瓦力》的電影基調仍是典型的愛情歌舞動畫片,然而卻被許多人認為這是皮克斯以至於迪士尼出品過最具嚴肅寓言性的電影——包含消費方式、資本主義、人類肥胖、教育、人工智能、反抗等現實的諸多社會議題,提供了充分的想像與反思。在製作方面則耗時十年的構想,看似未來的科幻設定,卻向許多經典電影至敬。本片獲得了絕佳的口碑與票房,也榮膺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肯定。

《瓦力 WALL.E》。圖片來源:IMDb

《瓦力 WALL.E》。圖片來源:IMDb

4. 《明日進行曲 Tomorrow》:為了更好的明天

近年來許多好萊塢的巨星也以自身的影響力投身環保運動,曾主演《惡棍特工》等片的法國女星梅蘭妮・羅倫,在2012年生下孩子,成為母親。她與也剛生完孩子的記者朋友西席爾開始思考小孩未來要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他們發現地球所面對明日之後的問題,並進一步拍攝一部尋找明日的答案的紀錄片。

紀錄片團隊花費三年的時間,到美國、德國、瑞典、英國、瑞士、芬蘭、印度等不同國家,並到各地採訪當地傑出的創新思想實踐者,包含了友善農業、再生能源、循環經濟、教育改革、推動民主進化等議題。這些人之間並不認識,所做的事情也沒有直接關連,但每個地方仍正萌芽的小小努力創新,都是為了讓人類邁向更好的明天,交織成一部明日進行曲。

《明日進行曲》不以「人類即將滅亡」的可怕證據警告世人,而是換了角度,決定去尋找「如何讓人類不要滅亡」的答案。從正面的思考來解決下一代所面臨的問題。

《明日進行曲 Tomorrow》。圖片來源:IMDb

《明日進行曲 Tomorrow》。圖片來源:IMDb

5. 《地球:奇蹟的一天 Earth: One Amazing Day》:從日到夜 看見地球之美

英國國家廣播旗下的BBC Earth是當前全球最擅長拍攝生態紀錄片的製作公司,集結了最優秀的團隊、最齊備的攝影器材、最完備的知識與經驗。2007年他們推出了震撼全球的《我們的地球》(Earth)。十年之後,他們再次出擊,帶領觀眾跟隨太陽的足跡,從南極到北極、從深海之底到遙遠的外太空;大致垂直睡覺的抹香鯨家族、小到只有半天生命而極力狂舞交配的飛蟲,帶領觀眾看見地球巨大而微的不可思議樣貌。

《地球:奇蹟的一天》不只是一部讓人嘆為觀止的自然紀錄片,同時也是一部愛情片——樹懶找女朋友時,有多麼的浪漫;一部武打片——長頸鹿爭奪地盤的搏命決鬥;更是一部歌舞片、動作片、驚悚片、懸疑片,高潮迭起、溫暖動人。地球不是只有我們,還有牠們也共同享受以及創造著生命,生命存活的每一天,都是奇蹟的一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中文旁白找來《大佛普拉斯》的導演黃信堯跨刀擔任聲優,其幽默的道地台灣國語,讓這部國際級的紀錄片,增添了不少台灣味。

《地球奇蹟的一天 Earth: One Amazing Day》。圖片來源:IMDb

《地球奇蹟的一天 Earth: One Amazing Day》。圖片來源:IMDb

6. 《塑料王國》:世界工廠開始停收洋垃圾

中國紀錄片導演王久良的第一部紀錄片《垃圾圍城》以北京城外的垃圾場為主題,震驚社會。而後他發現中國的垃圾問題不只是境內的垃圾,更有來自大量來自國際的廢棄物。一共花費了五年的時間,走訪山東、天津、廣東等地的大型廢塑膠處理場,完成了《塑料王國》。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加工出口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廢棄物進口國——這些產品在中國製造,銷售到世界各國之後,成了廢棄物再送回中國回收。而紀錄片拍出了這些垃圾無處可去,將人淹沒的現實。

王久良的紀錄片並沒有太尖銳的批判性,而像是拍攝底層人物與塑膠為伍的狀況,卻引起非常巨大的社會迴響。《垃圾圍城》當年逼迫北京市政府宣布投資五年100億預算,改善周邊千座非正式垃圾掩埋場問題;《塑料王國》則迫使中國政府宣布禁收洋垃圾,進而影響了全球廢棄物處理的生態鏈。這部電影入全球多項紀錄片影展,也入圍當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塑料王國》。圖片來源:IMDb

《塑料王國》。圖片來源:IMDb

7.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 Life After People》:文明消失不過眨眼之間

這是一部「虛構」的紀錄片,起先是美國歷史頻道的一個電視專題,科學家推測若人類消失於世界之後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並將那些推測的情況用電腦特效模擬出來。影片從人類消失的第一天,一直呈現人類消失的一億年。

每當談到環境問題,其實我們都是在談人的問題。因為人口擴張、人類生活需求、消費模式等等造成地球的負擔。但其實撇除掉人,地球萬物數億年來都能夠達成生態平衡,因此人類消失後的第一天,電力會先消失,將黑暗還給地球;接著,水庫潰堤、把水資源還給河川;然後城市漸漸被動植物佔據。人類消失後的世界彷彿一個死城,卻充滿了無限生機。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既挑戰了紀錄片「寫實」的界線,也挑戰了觀眾的想像,我們都曾經以為人類是世界的萬物之靈。其實地球的萬物,不用幾百年,就能讓我們所創造出來的人類文明恢復原狀——這也許才是地球最美的模樣。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 Life After People》。圖片來源:IMDb

《人類消失後的世界 Life After People》。圖片來源:IMDb

8. 《芮氏9.6 The Quake》:挪威奧斯陸的沉沒

災難片可以說是環境電影最接近大眾的一種娛樂模式,特別在2004年《明天過後》獲得絕佳票房之後的十年間,幾乎每年都會有一部代表性的全球性災難片。類型之多甚至可以細分成極端氣候、地震、海嘯等不同的災難類別。

《芮氏9.6》是2018年由挪威導演約翰安卓亞安德森執導的地震災難片,講述在奧斯陸發生了一起前所未見、巨大且連續的地震,而引發整個城市崩毀的故事。基本上故事仍維持災難片常見的幸福家庭遇上災害、平凡英雄挺身而出、最後有驚無險倖存的套路。

電影像是挪威版的《加州大地震》、《唐山大地震》,這些災難片雖有部分事實考究,但看久了其實對觀眾來說已經麻痺,主要追求感官上的刺激,過於誇大的畫面也不免讓人脫離現實。

《芮氏9.6 The Quake》。圖片來源:IMDb

《芮氏9.6 The Quake》。圖片來源:IMDb

9. 《全面霾伏 Just a Breath Away》:你的呼吸不是你的呼吸

把鏡頭從挪威奧斯陸轉往法國巴黎。未來世界因為空污嚴重,許多新生兒都沒辦法在戶外空間呼吸,而活在密閉艙中呼吸人造氧氣。某天一場地震(可能是奧斯陸大地震),巴黎地底的毒氣忽然竄出,瀰漫整座城市,許多人因此身亡,一對年輕的夫妻為了拯救密閉倉的女兒,決定冒現踏入毒霧中。

這是法國少見的商業電影,加拿大導演丹尼爾・盧比以霧霾創造了一個懸疑、刺激最後卻非常催淚的親情災難片,這部電影今年也被韓國翻拍成災難喜劇《極限逃生》。

空氣污染是當代重要的環境議題之一,甚至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多數民眾很難真的理解這些污染其實並不遙遠——用電、開車、吃肉、燒垃圾的過程,反覆排放的微量空污累積而成。災難片或許誇大了現實狀況,但現實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谷關空氣瓶」這種可販賣的乾淨空氣。我們已經失去了潔淨的水資源,難道必須等到空氣不再唾手可得時,我們才會意識到環境的可貴嗎?

《全面霾伏 Just a Breath Away》。圖片來源:IMDb

《全面霾伏 Just a Breath Away》。圖片來源:IMDb

10. 《怒火地平線 Deepwater Horizon》改編自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有別於大部分災難片的脫離現實,《怒火地平線》就是一部貼近史實去改編的電影,由《超級戰艦》導演彼得・柏格執導,馬克・華伯格等人主演。

電影改編自2010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當年英國石油公司設置在墨灣的深海地平線鑽油平台,曾在2009年創下油井鑽探最深的世界紀錄,然而卻在2010年4月20日因超過使用極限發生井噴意外導致爆炸,造11死17傷的事故。大量的原油洩漏到海域,根據估計約有320萬桶原油外漏、覆蓋了2500平方公里的海域,比台北加新北的面積還要大,造成海洋生態浩劫。

電影耗資1.2億美金打造真實的鑽油平台,電影中的火焰與濃煙都盡可能的使用實景拍攝,而非特效後製,因此觀影的過程能感受到其逼真的程度。此外,對於整起漏油事件始末的調查也非常詳盡,雖然仍有英雄電影中好人與壞人的套路,但這確實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傳記性災難片,讓人省思人類對天然資源的開發是多麼可怕而巨大。

《怒火地平線 Deepwater Horizon》。圖片來源:IMDb

《怒火地平線 Deepwater Horizon》。圖片來源:IMDb

2019年的friDay影音x環境電影節「與野共生」線上影展,從「與自然共存」、「環境的警告」、「未來的我們」挑選了24部電影來探討環境議題。而鹿刻精選的這十部電影則從充滿想像的動畫片,到以自然寫實的紀錄片,再到娛樂饗宴的劇情片,希望能帶給各位觀眾做為選片上的參照。

或許有人會說電影歸電影、環境歸環境。但你知道嗎?無論你喜歡與否,環境就在你我的身邊,無時無刻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一舉一動也都影響著環境的變化。看電影或許不能改善環境,但電影可以改變我們的心,讓我們透過別人的知識與想像,成為環境保護的一份子,從結尾的字幕開始思考,導演的下一部會是什麼,而你的下一步也將開始改變。

(本文作者鹿刻Luke為電影部落客)

作者

鹿刻Luke

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鹿刻動物。屬台灣特有種,外觀與常人無異,體長約180公分,常棲息於電影院內,影像食性不拘。偶而在散場後會長出犄角,在岩石、樹幹摩擦而留下刻痕,漸漸成字,字聚成篇,供人觀賞拍打餵食。個人粉專:鹿刻L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