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COP25:從巴西到智利,緊急落腳西班牙 | 環境資訊中心

一波三折的COP25:從巴西到智利,緊急落腳西班牙

2019年12月06日
文:趙偉婷(巴黎政治學院博士生)

「天阿!你有看到新聞嗎?我們的總統宣布取消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和COP25(第2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我真不敢相信!」。螢幕另一頭的智利朋友丟訊息給我。

「什麼,這是開玩笑嗎?」我心想。趕緊用各種語言在網路上找尋新聞,但一無所獲,心想朋友為何要嚇唬我。

十幾分鐘過去,BBC發佈一則快訊「突發新聞:智利總統因為連日來的社會示威運動,宣布取消主辦APEC和COP25」。

這新聞對於取消會議前天剛剛訂了智利機票的我無非是晴天霹靂。參加過這麼多屆聯合國會議,第一次碰到一個月前取消的。

難產的COP25:巴西不愛、智利棄之

說起第25屆氣候變遷大會,過程曲折離奇,可比擬台灣鄉土劇。聯合國氣候大會為了平均各地區的發展以及兼顧公平性,按照慣例必須在各大洲輪迴舉辦。從第二十屆算起,COP20在秘魯利馬(南美洲),COP21在法國巴黎(歐洲),COP22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非洲),COP23由斐濟(亞太)主辦、德國波昂協辦,COP24在波蘭卡托维兹(歐洲)。

按照順序,今年輪到南美國家主辦。原本表定巴西為COP25主辦國,但在2018年,號稱有「巴西川普」的右翼候選人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當選,他向來是「氣候變遷懷疑論」的支持者。2019年就任後馬上就宣布,因為財政吃緊,所以放棄COP25主辦權。氣候大會面臨第一次難產。

所幸,同樣也剛上任不久的智利總統皮涅拉(Sebastián Piñera)即時提出了主辦的意願,才結束了這場風波。但想不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居然在即將召開的前一個月,會議臨時被取消。

無標題
COP25,12月2日起兩周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行(來源: John Englart on Flickr, CC BY-SA 2.0)

智利為什麼不辦了?

智利向來是南美的模範生,近年來南美洲各國經濟發展遲緩,多國社會動盪、貪腐問題嚴重。智利算是其中唯一經濟還能穩定成長的國家,國民人均收入約2萬美元,居拉丁美洲之首。但是政府大量推行國營企業私有化、財團問題嚴重、前軍政府勢力未消,也讓智利成為南美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在智利教育很昂貴,有錢人都把子女送去菁英學校,一般民眾根本付不起。節節高升的物價,讓年輕人感到根本沒有未來」,智利朋友跟我解釋道。

這次抗議示威起因,是首都聖地牙哥地鐵票漲價,票價從從原本的800披索(約台幣32.51)調漲到830披索(約台幣33.73),漲幅雖然不大,但已經是今年第二次漲價了。憤怒的民眾組織了逃票活動與多場示威抗議。

值得注意的是,帶頭示威抗議的很多是學生,但是學生的地鐵票並不在這次調漲範圍。顯示,人民的不滿早已積怨已久,社會衝突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票價漲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於智利11月、12月接連舉辦兩場大型國際會議,抗議民眾期望對政府產生壓力,要求總統下台,並且對於社會制度(教育、醫療、退休制度……)作出改革。

總統雖然宣布取消調漲政策,但是同時也鐵腕實行宵禁,讓軍人走上街頭。軟硬兼施的手段不被抗議民眾所接受,衝突越演越烈,數十個地鐵站被燒毀,超過20人死亡,以及2400名以上的民眾與警察受傷,智利的衝突似乎短期很難落幕。

「智利抗議這麼嚴重,會不會有可能停辦?」我問道。

「不用擔心啦,前面還有一個APEC會議擋著!智利總統會想辦法讓衝突在11月落幕的。」另一與會代表胸有成足的跟我說。

結果想不到,總統不但不下台,還直接取消了兩場國際會議。

無標題

智利示威的報紙報導。來源:趙偉婷。

各國經濟發展

近年來全球人民對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認知與關注不斷升高,各地都有舉辦氣候遊行,表達希望政府趕快採取行動。但同時各地的政治、經濟情勢發展與社會動盪,也讓氣候治理蒙上一層陰影。

2015年巴黎COP21前,發生大規模恐怖攻擊,在法國政府加強維安下順利落幕。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民粹主義崛起,增加了氣候治理難度,2018年法國政府宣布調高燃料稅,引發超過半年的「黃背心運動」,使得此政策不得不暫停。

今年智利因為示威抗議與衝突臨時取消會議。雖然這些活動的起因都不是反對氣候變遷治理,但是卻為國際合作增加了變數。

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只是個大框架,之後的幾年,各國政府就協議內容細節、執行機制與遵約方式內容做進一步談判。由於明年2020已來到《巴黎協定》的遵約期,今年COP25更是檢視各政府所提交國家自願減量的關鍵時刻。另外,針對國際碳排放交易機制的Article 6,也規劃在今年定案。

但在緊要關頭,智利政府兩手一攤,宣布不舉行。氣候大會瞬間成為孤兒。所幸西班牙政府緊急伸出援手,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結果,氣候大會繞了半個地球,從智利聖地牙哥搬到了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另類的「氣候變遷受災戶」

順道一提,智利位處南美,對於歐洲、亞洲的代表而言,位處偏遠。加上每次開國際會議,由於同時間湧入大量參與者,所以機票跟飯店價格都會水漲船高。因此,很多政府官員、NGO組織、企業代表、學者等,早在半年多前就已經把機票跟住宿都預定好,許多會舉行周邊活動的組織,也印好了海報跟訂了活動場地。

這次遭遇會前臨時取消,許多人都面臨了機票、飯店、活動行程無法退款的窘境,成為另類的「氣候變遷受災戶」。

像是,在暑假就已經搭太陽能船橫跨大西洋的「氣候少女」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原本規劃從美國紐約開始半年,在各地演講、示威,橫跨美洲,一路前進到智利,在消息一宣布後也被卡在半路上

為了降低個人碳排放,堅持不搭飛機的她,當時人在美國加州。沒有辦法,只好在Twitter上徵求「搭便車」。各國媒體興致高昂的幫她預想了好多可行方案,包括坐帆船、跟貨運船一起、划船過去,甚至還出現了游泳的選項(1998年真的有位法國人Benoit Lecomte,以多點休息的方式,耗時數月,游泳橫跨了大西洋)。

南北失衡的隱憂

另一個問題是,氣候大會每年各洲輪流的用意,除了增加公平性,促進各地區對於氣候議題的重視之外,另一個目的也是降低各國政府的財務負擔。此次會議從南美跨越半個地球來到歐洲,許多南方發展中國家紛紛表示,在支出上造成很大的開銷。另外,也可以影響到南方國家在會議中的話語權。

話說,COP從第21屆開始幾乎都是在歐洲或地中海沿岸附近國家舉辦,2020年COP26預計在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本次南美國家在氣候會議上的迂迴曲折,或許也顯示了各國在面對經濟困境、社會抗議不斷下,同時執行氣候政策的兩難。

另外,美國川普政府在這個節骨眼上,又正式提交了退出《巴黎協定》的申請書,氣候治理的未來可說是多災多難啊!

接下來在馬德里舉辦的氣候會議,可說是挽回國際氣候治理威信的關鍵時刻。在短短的一個月舉辦超過25000名與會者的大型國際會議,幾乎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西班牙希望用行動表示,「只要有決心,我們就可以做到!」。

※ 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為兩篇)

作者

趙偉婷

趙偉婷(Weiting),一個在法蘭西打滾多年的偽法國人,受高盧文化薰陶,熱愛繪畫、戲劇、美食。誤打誤撞的念到博士班,目前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