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高公聽會】國土政策自打嘴巴 交通政策違反常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蘇花高公聽會】國土政策自打嘴巴 交通政策違反常理

2007年05月09日
本報2007年5月8日台北訊,李育琴、陳誼芩報導

立法院召開蘇花高公聽會,左起田秋堇、賴幸媛、趙永清總長86公里,預算930億元,需費時7年半興建的蘇花高,在行政院主張只要環評一過,蘇花高就會立刻興建下,引發的民間支持與達伐之聲高漲。立法院永續會委員賴幸媛認為,這是攸關全國的公共政策,卻未經過充分公開討論,且民眾獲取的資訊不足,究竟花東人需要什麼樣的願景,一條高速公路是否就等於經濟永續繁榮,蘇花高對東部環境破壞造成疑慮,不建蘇花高,其他的替代方案為何?昨(8)日在立法院舉行的公聽會,民間保育團體、學者、花蓮民眾、藝文界人士,以高分貝質疑政府國土開發政策自打嘴巴、交通政策無視全球推動大眾運輸趨勢,違背常理、忽視台灣環境惡化指標,此外,政策也未充分告知在地民眾、加入民眾參與。

蘇花高挑戰台灣環境本質 政府自賞嘴巴

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拿出經建會所提的「國土復育策略暨行動方案」及「國土復育條例」,指出蘇花高的興建明顯與政府政策相違背。政府一方面宣示,告訴人民這些土地不能侵犯的同時,卻把最具破壞性、衝擊最大的高速公路放在這樣的地方。

他指出,敏督利颱風與921大地震過後,經建會所提出的政策說:降低開發是唯一的路,保育利益大於開發,人與自然的關係應由人定勝天轉為順應自然,政策的考量應從當前性轉為永續性,經濟發展應朝向綠色經濟,資源的利用不該是無限制的開發,而應依循環境特色規劃與保育;然而,蘇花高經過17個環境敏感地帶,有些甚至必須列入國土復育促進地區,台灣政府一再挑戰台灣環境的本質,顯示出政府的自打嘴巴與身心分離。

廖本全說,國土復育條例草案,是政府對全體人民的承諾。把高速公路放在這個明訂危險、脆弱、很重要、不能侵犯的地方,是什麼道理?除了無知,就是「人定勝天」精神的再度展現。無知加上人定勝天,台灣將成為一條吞自己尾巴的蛇,自以為飽足,卻自食惡果。

視小客車為二氧化碳減量之道 違背常理

對於蘇花高對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交通部國工局提供書面資料表示,鐵路與小客車的CO2排放量相當,推展國道客運可有效降低東部陸地運輸系統之CO2排放量。

根據交通部《臺北與東部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評估說明書》資料顯示,鐵路運輸每人每公里的排放量是96公克,小客車為106.5公克,大客車10.52公克。國工局因此做出,小客車CO2排放與鐵路運輸相當的結論。

這樣的數據和結論,引起多數人的質疑與撻伐,綠黨秘書長潘漢翰聲表示,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書中,鐵路、大客車與小客車的人均排放比例是1:0.5:1.25,美國環保署在2005年統計數字顯示,每輛小客車每公里的CO2排放量是590.4公克,除以5人約為120公克,可是蘇花高若興建,未來通行的小客車乘坐人數難道都是5個人嗎?未來蘇花高是否要實施高乘載管制?

潘漢翰聲提到,全世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做法,都是鼓勵大眾運輸,並沒有高速公路可以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樣的說法,這是完全違背常理的。7日在立法院已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規定政府在法案通過的4年內,需提出交通部門的減量方案並實施。潘翰聲質疑,鼓勵小客車運輸的蘇花高興建7年半完成後,難道不用擔心溫室氣體減量法的規範?

交通部的交通運輸政策,落後世界潮流。師大環教所教授周儒表示,瑞典政府為削減二氧化碳排放,將在國會中提案,把過去公路建設與鐵路建設的預算比2:1,調整為1:2,就是為了因應全球暖化的問題。反思台灣政府的交通政策,完全是用20世紀的思維,在面對21世紀的環境。

細部地質情況未明 低估颱風地震風險

蘇花高經過3種不同的地層,廬山層、南蘇澳層、大南澳片岩,地質學家李思根教授表示,其地質複雜程度與施工風險遠超過雪山隧道。

中央地質調查所提出,此地的大南澳片岩是最堅硬、最老的地層,但李思根表示,越硬的岩石並不代表越安全,其中夾著破碎帶,加上東北季風且多颱風等多種變相,不應低估其風險。李思根說:「台灣東部地殼擠壓的能量大,造山運動可使地表每年隆起5mm,這是非常高的數字,不能忽視。」

李思根認為細部的地質情況很複雜,不如中央地調所所稱的一整塊堅硬的岩石。中央地調所回應表示,目前所做的地質調查為區域性的調查,至於細部地質情況需在施工時才能知道,例如雪山隧道遇到的湧水情形,就是當初設計階段所做的地質調查未能發現的。不過,中央地調所認為,儘管此地區岩石堅硬,施工困難,需用更大量的爆破炸藥來開挖,但在功能與技術上克服岩石和湧水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國工局:蘇花高地質風險已充分掌握

國工局副局長曾大任堅決反對「人定勝天」之說。他表示,蘇花高並不會經過中高海拔國土,最高只到104公尺,其中經過的11條斷層是屬於非活動斷層,地質狀況類似於鄰近的北迴鐵路,對於整體地質風險以充分掌握,隧道施工沒問題。對於小客車與火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的數據,則是採用政策環評時通過的數據,他不清楚數字是如何產生的。他坦承,任何大的工程,對於生態絕對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些衝擊將在環評審議中,進行說明和解決。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