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感謝自己 Facebook的重度成癮,才有機會參加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舉辦的活動,在領隊雲天大哥的帶領下,和一群新認識的愛山朋友,一齊到加羅湖淨山。
我們將車停在舊柵欄口不遠處,穿上雨鞋、調整好登山杖、揹起厚重的背包,開始了這兩天的旅程。前往登山口是一條長達二點多公里的產業道路,道路兩旁的小白頭翁和山珊瑚開花了,而我們也嘗試學習辨識著台灣杉與紅檜扁柏的異同。和一群愛山之人行山,這段又臭又長的產業道路不再枯燥乏味了;反而幫助我在行走的同時,沈澱來自都市的浮躁心靈,慢慢地透過認識植物打開雙眼,與山林建立緊密的關係。
在濛濛細雨之中,我們抵達了第一晚的住宿點,距離加納富溪約700公尺的廢棄駐管所。夥伴們豪奢地把兩頂帳篷搭在水泥屋內,並發揮創意,搭起了天幕,我們不僅有了舒適的住宿環境,也有了免受風吹雨淋之苦的炊事營地。
大夥兒在營地稍作休息後,帶著閒散的心情散步到清澈的加納富溪取水,還順道採摘了些野菜回來加菜。這些前所未有的經驗,在和新朋友的說說笑笑之中,我一邊嘗試一邊學習,心裡很開心自己跨出了這一步。
第二天一早的重頭戲,是要一路走到加羅湖淨山然後再踢回停車處。氣象預報其實這兩天都是雷雨的符號,我們第一天何其有幸,雨勢到我們抵達駐管所搭好帳篷才變大。第二天烏雲密佈,沒有機會看到日出,我們也就早早出發,踢到了神木登山口,看到了豪華的天帳與帳篷,青年男女泰半才剛起床,動作遲緩且睡眼惺忪;而我的目光已經被巨大的神木與地上盤根錯節樹根所形成的階梯給深深吸引,雖然知道接下來迎接我們的,是毫不客氣地陡上,但是一想到接下來要走在這樣的山徑之中,心裡只覺得興奮。
最最幸運的是,同行的夥伴建忠任職於羅東林管處,對於這片山林,他有著深厚的知識與經驗。在他的解說之下,讓我得以有機會以不同的角度與深度來認識這座山:包括標示牌的距離與材質的選擇、釘定的方式、每一百公尺的距離標誌、布條的設計與綁法等等,都是難得的學習;更別提信手捻來的植物博學知識,我隨性走過,而身後的他則是一邊拍照,一邊指認,我也因此而認識了通草、雲葉、蝴蝶戲珠花、阿里山龍膽、甚至看到了難得一見的檫樹,當然還有許許多多他講過但已經從腦袋瓜裡面溜走的名稱。
我們往上爬行的時候,遇到了許多下山的民眾,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好不熱鬧,台灣人特有的熱情,打的招呼特別有活力,也會不吝於表現他們的感謝,或是把掛在胸前的塑膠袋晃一晃,表示他們也把自己的垃圾背下山了。
沿路偶爾陽光露臉,光線灑進了林道而微風徐徐,遠望不知名的高山棱脈,傳進耳裡的是各種鳥兒的鳴叫,偶有山羌吼吠,我喜歡這種一群人走、但也一個人走的安心與寧靜,專注於自己的呼吸與腳步,敞開心胸、看著美景、並吸收著這座山給予的一切。
在走入最後的芒草叢時,天空滴落了幾滴雨,兩旁茂密的芒草擋住了視線,臉頰也毫不留情的被狂刮,我警盯著前方不敢大意,直到在如熱帶莽原的地景中看到了那一片被火燒白的林木,以及小小的豪邁池,真的如同名字一樣,原本疲累的身心看到豪邁池,心裏又燃起了豪情壯志。
然後到了建忠推薦我一定要環湖一圈、小巧可愛的偉蛋池。無風的池面倒映著倒木藍天,但是湖水呈現鐵紅色且泛起了厚厚的油污。湖泊已死,前輩們一邊感嘆一邊回憶起10幾年前初探時的清澈,而現在的我們不僅無緣再見,也無法留給後代的台灣人。
好在加羅湖的湖水依然清澈,只是週遭的環境也難抵大量人潮湧入而開始惡化:林徑上刺鼻的阿摩尼亞味與環湖沒有掩埋的排遺,好在加羅湖的湖水依然清澈,不難想像日出日落迷人的魔幻光影,與映照著月夜星空的倒影。
多希望每個走進來的人,都能帶著疼惜的心,溫柔的對待腳下踩過的土地。我們行走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服或是炫耀,而是以一種謙卑好奇的心態,熱切地探索學習。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