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百年之謎:新台灣特有種「鹿野氏馬蘭」 由林試所正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解開百年之謎:新台灣特有種「鹿野氏馬蘭」 由林試所正名

2020年06月22日
整理:孫文臨(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1928年的夏天,23歲的鹿野忠雄跟著台北一中(今建國中學)登山社,從Tabito(天祥)出發,經過五天的跋山涉水,終於登上了中央尖山,並於1930年發表了〈中央尖山登山記〉,為中央尖山第一筆正式文字記載的登頂紀錄。

鹿野氏馬蘭生態照-1

鹿野氏馬蘭生長於3000公尺以上高山岩屑地。照片提供:鐘詩文

鹿野忠雄寫道,「1928年8月9日……此處又出現下方看不到的高山植物,像瑪格麗特的玉山鐵桿蒿(Aster morrisonensis)在岩角開著美麗的花。」

然而,近百年後的2019年8月,林試所植物分類團隊按字索跡,重新踏上鹿野忠雄的登山路徑,來到同一處棲地採集標本,發現當地並沒有玉山鐵桿蒿,而於2020年確認了這朵小白花不是雪山馬蘭或玉山馬蘭,而是一種新的台灣特有生物,研究團隊將他命名為「鹿野氏馬蘭」(Aster kanoi),成為台灣目前唯一一個以鹿野忠雄命名的植物。

百年前一場誤認  意外讓鹿野氏馬蘭成為目前唯一以他命名的植物

林試所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的植物學期刊《Taiwania》上發表了這個物種,「這種菊科植物僅見於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及太魯閣山森林界線以上的高山岩屑地,以往常常被誤認為更高海拔的雪山馬蘭(Aster takasagomontanus)。」研究團隊循線抵達鹿野忠雄當年紀錄的位置,發現當地並沒有雪山馬蘭、玉山鐵桿蒿等菊科植物。

研究人員表示,玉山鐵桿蒿與鹿野氏馬蘭外觀上就可以區別,玉山鐵桿蒿植株外觀可達40、50公分,但鹿野氏瑪蘭約僅10幾公分。「其分布的海拔高於3000公尺,台灣無類似環境的保種場域。」因此透過最低限度的採集,藉由這些殘餘的材料進行試驗,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新認識的物種。

發表人之一、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鐘詩文表示,鹿野氏馬蘭雖然族群量算是豐富,「但分布地較為侷限,且棲地近乎台灣之巔,很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因此建議列為接近威脅的物種。」

鹿野氏馬蘭的模式標本目前存放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中,製作過程也將多餘、雜亂的枝條加以修剪,並送到福山植物園以扦插繁殖進行移地保種,經過一年的培育,生命力強韌的鹿野氏馬蘭竟在福山植物園長得欣欣向榮,讓研究人員始料未及的。

福山植物園終無性繁殖成功的鹿野氏馬蘭-1

林試所將其移植到600公尺的福山植物園保種。照片提供:林建融

「最初將材料分成四組,分別於高光高濕、高光低濕、中光高濕以及中光低濕的環境扦插,結果發現在中光高濕的環境中插穗最快發根,隨後逐漸提高光照,便能快速長出葉片,不出100天就能定植。」福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建融,發現生長於3000公尺以上的鹿野氏瑪蘭,就算在海拔僅600公尺的福山植物園也無須進行溫度控制。

林業試驗所所長張彬就指出,除了發現這些新的物種之外,「如何進一步確保這些物種生生不息更為重要。」林試所近年來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已進入第二年,除了加速植物基礎資料的累積,也透過異地備份來分攤植物滅絕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藉由人工培育更加了解這些植物的特性,而成為野地族群原地保育的重要後盾。」

百年前,首登中央尖山而喜出望外鹿野忠雄也寫下,「所謂處女峰的首登究竟是什麼呢?不就是人類污染了只有神明才得以逍遙的神聖莊園嗎?不就是自稱文化人輕佻的動物腳步蹂躪了原本只有風或雲、日光或雪才得以愛撫的岩面嗎?」目前已經有鹿野氏黑脈螢、鹿野氏鼴鼠等八個物種以鹿野忠雄命名,鹿野氏馬蘭則是目前唯一一個以他為名的植物。

鹿野氏馬蘭模式標本現存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

鹿野氏馬蘭(Aster kanoi)模式標本現存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照片提供:鐘詩文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