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異寵之亂】嫌麝香豬長太大?浣熊拉肚子?農業部委託工研院訪談揭示異寵飼養六大問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禁異寵之亂】嫌麝香豬長太大?浣熊拉肚子?農業部委託工研院訪談揭示異寵飼養六大問題

2025年01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異寵管理問題討論多年,但一直沒有有效法規和配套處理異寵的國際貿易、人工繁殖、棄養與收容問題,引起動物福祉疑慮。農業部近年委託工研院就哺乳類及爬蟲類動物分級分種管理,邀請專家和學者進行訪談,《環境資訊中心》獲悉這份從未公開的訪談內容,揭示部分飼主飼養的六大問題及訪談人對分級分種的重點建議。


守宮在市場有市有價,按品系售價可相差以倍數計。攝影:李蘇竣

值得注意的是,資料顯示寵物管理科在2023年5月及9月的兩次寵物分類管理機制先期研究會議中亦先後說明,會依風險評估的結果,將異寵分為禁養、有條件飼養及不受限三種(黑、白、灰名單),並規劃相對應的管理配套。2024年11月的專家討論會中,寵物管理科亦曾提出,未來修法提案將新增條文,賦予主管機關依物種特性設定飼主資格條件,例如參加教育課程、具備飼養經驗等。

然而,農業部動保司本(1)月3日邀集專家團體討論禁止飼養或輸入的動物物種,突然釋出一份955種擬禁物種的名單,掀起異寵界不滿,以為政策會立刻上路,更一度誤傳被禁異寵將安樂死;有學者及民團則指出,一刀切政策是便宜行事,配套不足恐令異寵產業鏈轉地下化,更難監管。

動保司其後公開解說,指現階段尚收集資訊,並未有上路時間表,澄清現存動物不受影響更不會安樂死。立委張雅琳則於15日下午召開協調會,邀農業部向相關團體及學者具體說明政策脈絡及配套。


球蟒的花紋影響售價高低,在異寵展裡,一支高對比白化球蟒可賣逾2.6萬元。攝影:李蘇竣

工研院訪談  揭示異寵飼養六大問題

問題一︰飼主知識或經驗不足  業者看成本效益決定是否帶動物診療

有獸醫師在訪談時指出,龍貓飼養合化法後,飼養龍貓的數量顯著增加,顏色和品系亦趨多樣化;水豚、狐獴的飼養也增多;蜜袋鼯出現更多變異品系,如白變、半白等。

哺乳類異寵來到獸醫院,被診斷的常見疾病包括營養性問題包括肥胖、齒科相關問題;腫瘤;因黴菌或環境溫濕度控制不佳造成的感染等。有些物種如麝香豬,多數飼主不知道「豬可以長這麼大」、公豬長大後會兇和長獠牙,亦因飼主無法提供足夠活動空間,導致動物無法正常運動,造成蹄的問題,或因「希望牠不要長大」而不正常餵食,導致營養不良。

浣熊則多是拉肚子問題,而且空間、布置不及格,少數被關籠飼養,「行為問題很難說,因為每一隻都會咬人」,也有浣熊過胖,「看不出是浣熊。」也有飼主為引誘浣熊做出指定動作,會餵食布丁,過胖也會引起其他疾病如濕疹。


2020年北市動保處曾接獲通報有咖啡廳不當飼養浣熊,前往稽查後有帶回浣熊安置。圖片來源:台北市動保處

俗稱龍貓的長尾絨鼠近年越來越夯,但龍貓先天環境要求高,常見龍貓骨折案例。亦有獸醫師指出,貂的飼養問題嚴重,部分飼主會將貂長期關籠、餵食貓飼料,缺乏訓練令貂的行為惡化等,例如會突然咬人,被飼主打後行為問題加重。

兔子及倉鼠的情況較為良好,整體飼養環境近年有所提升,或跟民團積極教育推廣有關;不過也有飼主會給兔子吃雞排,「認為人吃什麼動物就吃什麼」,或把兔子養在戶外或陽台,夏季出現熱衰竭,但事實上兔子是地穴生物,喜歡陰暗穴居。更有販賣場會販售未離乳的幼兔幼鼠,幼兔後來被養成營養不良、長不大。

爬蟲類方面,陸龜會有溫度不足、免疫力低下、營養問題。蛇類則有口炎、消化道問題、生殖系統問題、燙傷、肺炎,亦有因無法伸展導致的關節炎、便秘、拒食和脫皮不順。蜥蜴常見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黃黴菌和侵犯性黴菌、代謝性骨病、營養性問題、寄生蟲、卡蛋。鱷魚常見問題是異物排不出。氣候條件如低溫會影響某些情況,其中濕度比溫度難以控制。

獸醫師稱,異寵飼主的資訊來源主要來自網路、寵物店、臉書認養版等;飼養動機大多是因為動物可愛或特別。網際網路的發展,讓網購爬蟲動物變得更方便,飼養知識的普及度也有所提升,但資訊來源不一定正確;由於中文化資訊匱乏,爬蟲類飼主稱很難查到所需的飼養照顧相關資訊。部分爬蟲店家為賺錢,推薦非主流飼料品牌,或推薦以加護營養粉作為主食,導致營養失衡問題。

如果是罕見哺乳類寵物的飼主,則「具有主見且對醫療建議有自己想法」,部分人會有溝通障礙。高單價寵物的飼主和業者會較積極帶動物就診,但展演動物類或一般業者,通常因成本效益,診療動物意願較低。


家養絨鼠,又稱龍貓。圖片來源:新北市動保處

問題二︰異寵習性不一  群居性、夜行性、社交需要

某些物種需成對飼養,以滿足社交與繁殖需求。像是蜜袋鼯就是群居動物,獸醫師稱,只養一、兩隻或會有行為問題,較常見是自殘;且蜜袋鼯很需要學習,若從小只養一隻,就無法從同伴身上學習而變得固執。

同樣,喜歡挖洞的狐獴亦是群居動物,但現在多為單隻飼養,也曾有人為商業利益想開狐獴咖啡廳。刺蝟則是夜行性動物,但有飼主不知其習性,就會投訴刺蝟白天沒有在動。


狐獴是群居動物。圖為資料照。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問題三︰棄養、逃脫與收容壓力

幼體與成體特徵差異,可能導致飼主滿意度下降,增加棄養風險;部分飼主在飼養動物前沒搞清楚動物壽命,也可能造成棄養。

生態專家稱,目前亞達伯拉象龜完全人工繁殖,但未來有可能出現繁殖過剩問題,恐對後端收容系統造成壓力。動保團體亦關注,一旦飼主棄養異寵,政府是否有能力收容獲救援。

另一方面,巨蜥類逃脫情況多,對陌生人攻擊性強,導致捕捉難度大;且逃脫個體數量有週期性,可能與進口有關。此外,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運輸寵物的管道,動物在運輸與商業過程中有可能會逃脫,其移動能力對擴散範圍會有影響。逃脫風險亦需考慮日夜行性差別。

有獸醫師指,高生態風險動物若被允許作為寵物飼養,一旦逃逸或被放生,就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動物學學者則特別點出,餌料也有逃脫風險,特殊食性動物(如食蟲性、肉食性或需餵活體老鼠)的餌料逃脫,就可能帶來生態問題。

問題四︰動物來源不明  部分來自野外親本

有生態專家提出,蘇卡達等陸龜有部分個體仍來自野生親本,繁殖場集中於中南部;印度星龜和餅乾龜則因飼養難度較高,人工繁殖個體數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市場上就可能有野外捕抓個體流通。歐陸、赫曼、四爪、緣翹、豹紋等陸龜雖人工繁殖技術穩定,但也有野外個體混充情形。

洞穴守宮禁輸後走私問題嚴重,影響產業正向發展。部分國家如捷克的繁殖爬蟲類出口規模大,值得關注。來自動物園的專員則稱,我國大型蜥蜴多為進口,國內繁殖情況較少。而動物園輔導員亦稱,毒蛇多為走私,台北有很多人養龜殼花。

問題五︰傳染病風險

獸醫專家稱,浣熊在美國狂犬病確診率高,顯示具顯著傳染病傳播風險;草原犬鼠曾在國外記錄猴痘感染案例,顯示非本地物種的潛在傳染病危害。

爬蟲類傳染病主要是真菌性,相較於哺乳類風險較低。

問題六︰特寵醫療服務教育與實務訓練有待加強

臨床獸醫教育資源遠遠追不上飼養異寵的潮流。目前相關再教育課程主要由台灣特殊寵物暨野生動物醫學會、特寵專科廠商,以及台灣獸醫外科專科醫學會與國立台灣大學提供,但內容偏重基礎教育,欠缺進階或高專業性的知識訓練。

亦有獸醫師指出,在求學階段有關於野生動物疾病學的必修課,選修課也有鳥類疾病學。學校有提供實作機會,但多是依靠師徒制累積經驗,且該獸醫師認為課程實用性不高,甚至出現教學資訊未必適用情況,學生多依賴國外資源自學。

新興寵物的研究資料和飼養照顧資訊都較少,飼養風險較高,獸醫師也面臨挑戰。

另有獸醫師稱,雖有特寵醫院成立醫學會,引進國外醫療經驗與技術;研討會成為重要學習管道,但醫師仍需自行累積知識與經驗。


不同龜類的體型、壽命、攻擊性也不一。圖為澤龜。攝影︰吳奇諺

分級分種管理 綜合專家學者建議

飼主教育與規範︰

  • 清晰定義「一般飼主」、「展演飼主」及「業者」,納入動物繁殖所需的空間、環境及繁殖控制方式。
  • 評估飼養人對飼養照顧資訊的理解能力或誤解風險,探討飼主提供人類食物或導致動物過胖情形。
  • 邀請對飼養內容熟悉的研究人員參與資料查找,確保資訊全面及專業,並將資訊系統化整理,提供常見飼養建議及注意事項。
  • 物種協會或業者自主制定管理規範。
  • 規劃風險評估,針對部分物種如毒蛇,飼主需參加責任教育課程、通過家庭飼養環境檢核方能飼養;亦有建議有毒物種就不應該養。
  • 與寵物工會、業者及展演機構進行更多溝通,建立共識並優化寵物與展演動物的評估與管理機制。
  • 政府應出版飼養照顧手冊,提供最小空間需求建議。
  • 飼養不當應直接開罰。

動物習性為本︰

  • 動物活動範圍應參考文獻,並應以能否展現自然行為作為衡量標準。
  • 生物節律如晨昏型、絕對夜行性等,需細化分類,並適度體現於空間與環境設計中。
  • 環境豐富化是加分項,群養動物需適當空間和群體密度。
  • 動物社交需求應分為必要、中度考量及非必要條件,以具體情境決定是否符合福利標準。
  • 動物的行為模式與異常行為,需結合文獻支持進行科學分析,並強調飼養環境對動物行為的影響,從行為表現中推導環境適應性。
  • 動物社交活動應一併考慮動物階級性及互動行為。
  • 對狐獴等高度社會性動物,制定嚴格的飼養與照顧標準,避免單隻飼養影響其健康與壽命。
  • 需關注毒蛇如黑曼巴、綠曼巴的毒性問題。
  • 完善物種壓力荷爾蒙研究,以提升福利評估。
  • 水豚目前尚無符合標準的家庭飼養案例,家庭飼養條件需進一步研究與建立。
  • 針對展演場域適應性的環境設計進行更多實證研究。

道德規範︰

  • 飼養過程需避免因活餌供應不穩造成爭議,並推動馴餌技術,減少脊椎動物活餌使用。
  • 動物來源︰繁殖管理應與族群控管聯繫,引入的動物應確認是圈養繁殖個體, 避免野外捕捉動物。
  • 針對有爭議或輸入限制的物種(如犰狳),建立更精細評估機制。
  • 地方政府應統一動物輸入審查標準。
  • 強化走私動物檢疫。
  • 以文獻調查結果為基礎,補充國內輸入檢疫案例資料。

動物逃脫、被放生︰

  • 高逃脫風險物種如狐獴、九袋犰狳,需設計明確飼養環境規範。
  • 巨蜥類和大型陸龜的逃脫和棄養問題嚴重,需加強飼主教育和媒合送養機制。
  • 寵物蛇繁殖力強、逃脫風險大,源頭管理需嚴格規定,加強對逃脫蛇的管理。
  • 動物逃脫後,其生存風險應納入環境與人為因子,例如蛇在特定地區會遭人為擊殺,或動物跑到馬路,會造成交通事故。
  • 長吻鱷和凱門鱷作為經濟動物和寵物的標準需明確,凱門鱷有入侵風險,且捕捉行政成本極高,建議了解國內鱷魚繁殖場情況。
  • 脫逃是否影響生態系統與繁殖,需進一步分析。
  • 評估晶片大小對不同物種的適配性及逃脫後的尋回能力。
  • 受動物體型限制,可能導致追蹤失效,建議納入技術規範與實測案例。
  • 生態問題未作深入探討,需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分工合作,確保動物管理與環境保護間達成平衡。

醫療、執法及收容量能︰

  • 對繁殖動物的飼養環境設定標準,需中央監管與稽查。
  • 制定棄養應對措施,考量回收機制、安養機制。
  • 避免專家意見與業者認知脫節,導致地下化經營及管理困難。
  • 強調地區性醫療資源重要性。
  • 鼓勵業者與地方獸醫合作。
  • 考慮提高售價或要求店家回收以減少棄養。
  • 體型大的動物如無合理後端處理機制,不應開放一般民眾飼養。


1月3日會議後,動保司更新擬禁輸入或飼養的動物名單。圖片來源︰擷取自研商會議紀錄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