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時間去走一走,你想去怎樣的公園?冷硬的,還是充滿活力的?公園是都會的自然之窗,也是產生故事的地方。
小小的鄰里公園,綠樹圍繞,設施精巧簡單,小朋友玩得開心,大人在一旁有椅子坐著休息,閒適的日常,累積著生活記憶。記憶是有力量的,當危機產生,就會有凝聚力。
台北市雙連捷運站旁的線形公園,原本是通往淡水的鐵路,捷運地下化之後,地面設計成狹長的綠草皮,並在周圍種上行道樹,從1997年至今,20多年,綠樹成蔭,為了這片綠地,一堂公民參與的課程因而開啟。
台北捷運公司投入9000萬經費,在中山站與雙連站之間,打造心中山線形公園,中山段已經在2019年完工,雙連段計畫將現有的綠草地,改造成有噴水池、共融遊具等設施的公共空間,大部分草地將水泥化,並且在遊具周圍鋪上人工草皮,原定在7月1日施工,居民看到施工告示才知道,公園要被大改造。
「守護綠草地,拒絕水泥化,設計無共識,反對七一開工日。」與這片綠地同年誕生的謝懷瑩,緊急發起連署搶救,不到一個月,獲得4000多人響應。
炎炎夏日,有樹有風有草地的公園,在都會地區是稀缺的寶貝。這裡也是野生動物喜愛的小天地、大台北地區的生態跳島之一。雙連捷運公園綠地保留自救會發起人謝懷瑩表示,捷運公司規畫設置遊樂設施,但是附近步行五分鐘已經有五座溜滑梯、五座遊樂場,但這裡是唯一的綠地,台北缺少的不是設施,也不是水泥廣場,而是一塊讓人放鬆的綠地。
去公園,想看見什麼、聽見什麼?什麼樣才是好公園?15年前帶頭打造洲仔濕地公園的謝瑞訕,觀察高雄幾處公園,發覺有些設施的使用率很低,例如大面積的水泥廣場、缺乏遮蔭的健走步道與兒童遊樂設施。
夏日的高雄非常炎熱,遮蔭成為設計上非常重要的細節,烈日當頭想獲得喘息,大樹能提供的清涼,是人造建物比不上的。走在洲仔濕地公園步道上,腳步可以很輕鬆。這裡沒有水泥廣場,樹木也沒有種在花台裡。
洲仔濕地公園原本是菱角田與稻田,面積有十公頃,高雄市府將這裡編列為左營第一號公園,原本規劃為民俗技藝園區,遭到居民反對,後來台灣濕地保護聯盟以水雉返鄉計畫為主軸,申請設立濕地公園,保留大面積水域。
這座公園緣起於對野生動物的體貼,但流動在這裡的,還有人與人的互助與回憶的溫暖。當年建設公園的經費不多,許多設施的材料是募集而來,由志工親手搭建。前洲仔濕地公園執行長謝瑞訕表示,這座公園一開始就定位成生態公園,水泥化對生態是非常負面的,萬不得已的狀況下不會用。善用募集來的建材,不需要水泥也可以建構持久耐用的工程,例如公園裡的步道,雖然是志工用非專業的手法鋪起來,使用了15年都沒有壞。
想長久擁有一座活生生的公園,讓公園與自然生態產生深刻連結,樹種的選擇與日常管理,處處都是學問。洲仔濕地公園的落葉不掃除,而是移到樹下,底層空間也不會隨意清除,因為雜草之間,有大樹的寶寶。
這樣的公園是都會的綠肺,可以幫助周圍環境降溫,硬體少一點,自然元素多一點,面對氣候變化的調適能力也強一點。另外,因應極端氣候,公園可以再多一種身分。位在高雄市三民區的本和里滯洪池,就是這樣的複合型公園。
公園有大有小,各有不同的屬性與功能,重要的是避免不必要的設施,尤其是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鄰里公園,因為面積小,空間配置就更重要。
希望公園更好,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公園原本的美麗,雙連捷運公園綠地保留自救會,透過舉辦活動與生態調查,重新認識這個陪在身邊20多年的空間。自救會更積極爭取在開工前了解規劃設計,要求台北捷運公司舉辦說明會。在6月19日的會議中,除了討論草地保留與遊具設置,捷運公司為了處理攤販問題,希望在公園周邊設置的1.8公尺高綠籬,成為討論焦點。
這場會議之後,台北捷運公司在6月29日公開新的設計,決定將2635平方公尺的草地完全保留,不設置遊樂設施,原本想設置的1.8公尺高綠籬,改成低矮灌木與植草,並且延後至7月15日施工。自救會發起人謝懷瑩表示,很慶幸綠地完整保留、綠籬取消,更開心的是,30年前雙連國小小朋友做的洗石子步道也能留下來,這就是親子的連結跟回憶的傳承。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表示,6月29日看到的設計圖,幾乎就是把原貌留下來,接下來幫公園的樹木適度的修枝舒緩,調整根系生長範圍,未來這邊就可能是非常棒的、線性的都市森林。
當公民有機會與管理單位面對面,透過對話讓歧異縮小,共識生成,公共建設的過程不再只是由上而下,而能更貼近地方需求。風能流動,人能放鬆,呼應心靈底層那份對自然的嚮往。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讓公園去水泥】
07/20(一) 22:00首播
07/25(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