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 進擊之路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垃圾 進擊之路

2020年07月27日
公視記者 張岱屏 陳添寶 葉鎮中 張光宗 許中熹

最近幾年,垃圾危機在許多縣市浮現,有的縣市垃圾堆積如山,有的縣市焚化爐卻燒不滿,問題出在哪裡?20年來,台灣的垃圾政策進步了嗎?面對垃圾危機,解方又在哪?


南投每天250噸垃圾有一半無法外運,堆置在掩埋場。

清運業者裝載滿滿一車的廢棄物,進入台中文山焚化廠,倒進閘門前,得先看看,裡面究竟是些什麼。文山焚化爐運轉至今25年,是台灣24座焚化爐中第二老的,近年來因為垃圾熱值提高,焚化量能剩下原本設計量的三分之二。

焚化爐能夠燒多少垃圾,要看垃圾的熱值而定,塑膠類的熱值高、廚餘類的熱值低,太高太低都不行。在垃圾儲坑裡,抓斗正來來回回把不同熱值的垃圾,放在不同位置。操控人員會觀察燃燒狀況,將不同性質的垃圾送進爐中,維持焚化爐的穩定性。文山焚化廠廠長茅士強說,焚化爐最怕的是塑膠垃圾,因為塑膠中的氯,會產生酸性氣體腐蝕爐體,可說是焚化爐的殺手。


太多不適燃的廢棄物,會導致焚化爐破管停爐、壽命減短。

太多不適燃的廢棄物,會導致焚化爐破管停爐、壽命減短,南部曾有焚化廠因此一年停爐達52次。這些不適燃垃圾,像是工廠的塑膠廢料、營建廢棄物等等,很多屬於一般事業廢棄物。近幾年因為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趨於飽和,很多一般事業廢棄物就轉送到都市垃圾焚化爐。在2019年進入焚化爐的廢棄物中,就有26%屬於一般事業廢棄物。

回顧垃圾政策的歷史,1990年代,環保署推動一縣市一焚化爐,掀起各地反焚化爐的聲浪,最後因為地方抗爭和垃圾量不足而中止,其中南投、新竹縣、花蓮等縣市取消興建焚化爐,雲林、台東則沒有啟用。

2005年環保署改推區域合作,協調有焚化爐的縣市,支援鄰近無焚化爐的縣市,當時全台焚化爐量能遠大於垃圾量,搶燒垃圾,區域合作不是問題。但這幾年受到事業廢棄物排擠,許多縣市代燒的意願下降。

垃圾危機浮現

桃竹苗是同一個垃圾處理的合作區域,過去新竹縣垃圾都由新竹市代燒,但這幾年,新竹市的爐有一半燒事業廢棄物,代燒新竹縣的垃圾量漸少,新竹縣運不出去的垃圾,只好堆置在新豐海岸的掩埋場。

南投縣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原本部分垃圾外運請台中市代燒,這幾年台中市焚化廠垃圾量達到飽和,南投每天250噸垃圾有一半無法外運,堆置在掩埋場。至今堆置有9萬噸垃圾,大約5萬噸堆置在草屯掩埋場。當地里長林武順說,垃圾場距離村莊不到一公里,每當臭味襲來,居民只能門窗緊閉。

草屯垃圾山一旁就是鳥嘴潭人工湖,垃圾山和人工湖之間,只有一條道路和堤防相隔,如果垃圾繼續堆置,恐怕影響未來彰化居民飲水的安全。民間團體曾多次呼籲政府盡快移除垃圾山,環保署今年協調其他縣市焚化爐,計畫以兩年時間,將草屯垃圾山清除完畢。但其他掩埋場的垃圾還是繼續累積中。


草屯垃圾山一旁就是鳥嘴潭人工湖,只有一條道路和堤防相隔,繼續堆置,恐怕影響飲水安全。

為了減輕垃圾堆置造成的環境問題,南投縣政府委託業者進行垃圾打包,業者在掩埋場設置一座大型的垃圾分選機,先把垃圾分類,將不可燃的垃圾,像是金屬、石塊先篩出來。另外不適燃的垃圾,包括含水分高的廚餘等有機質,也都被篩分出來,最後剩下的才會被打包。打包好的垃圾像是一座座垃圾長城,等待未來有天進入焚化爐或有其他再利用管道。目前全國累積60萬噸垃圾暫置在掩埋場,現階段只能盡量打包,減少臭味和污染。


目前全國累積60萬噸垃圾暫置在掩埋場,現階段只能盡量打包,減少臭味和污染。

沒有焚化爐的南投、雲林、新竹縣等縣市有垃圾問題,但是有焚化爐的縣市,像台中、桃園也有垃圾問題。桃園因為人口成長快速,垃圾量跟著成長,轄內一座民營焚化爐已不足以應付。八德區每天有100多噸垃圾打包後,運送到觀音掩埋場暫置,目前暫置的垃圾已經超過10萬噸。

焚化爐真的不夠嗎?

台灣的焚化爐不夠了嗎?看守台灣協會根據垃圾的熱值和焚化爐運轉的時數,計算出全國焚化爐的處理能量,再扣除實際處理量,發現近年焚化爐的餘裕量仍有30至50萬噸。但這些餘裕量都集中在台北市、高雄市兩地。

2016年台北市曾代燒雲林的垃圾,遭到市議員質疑,市議會決議代燒外縣市垃圾,不得超過北市垃圾量的3%。協助外縣市燒最多垃圾的高雄市,則是向外縣市訂出「互惠」條件,每代燒一公噸垃圾,必須運回1.8公噸的底渣,但在受協助的縣市眼中,這條件並不怎麼互惠。

2016年立法院就注意到垃圾調度出問題,於是通過廢棄物清理法修正案,規定環保署在必要時可調度焚化廠,各縣市不得拒絕。2017年廢清法修法生效後,環保署握有調度的尚方寶劍,但這兩年垃圾堆置反而越來越嚴重。環保署督察總隊官員表示,包括事業廢棄物排擠、區域合作互惠措施中斷、地方議會設限等因素,都不是現行法令可以解決的。但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認為,環保署在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中,把條件寫得很嚴苛,讓有垃圾困難的縣市很難去申請,可看出環保署是不願去動用調度的權力。

垃圾調度卡關,各縣市只能自謀生路,新建焚化爐再度成為地方政府的選擇。2018年桃園決定以BOT方式在觀音興建生質能中心,其中一座600噸的焚化廠正在趕工興建,由於發電效率提高到25%以上,發出的電可以按照再生能源價格,每度3.8元賣給台電,是舊焚化爐電價的兩倍,對廠商來說是一大誘因。


2018年桃園決定以BOT方式在觀音興建生質能中心,其中一座600噸的焚化廠正在趕工興建。

今年台中市政府也決定在文山焚化廠內,興建一座日處理量500噸的焚化爐,取代其中一座300噸的舊爐。附近居民則認為已經忍受焚化廠污染20多年,如今不但不能除役還要再建新爐,覺得難以接受。

怎樣才是「多元垃圾處理」?

為解決垃圾危機,2017年環保署提出「多元垃圾處理計畫」,中央與地方共投入153億,一方面更新既有焚化廠,另一方面沒有焚化廠的縣市,各自提出方案,解決自己的垃圾問題。「多元垃圾處理計畫」其中一個重點,是引進國外多元先進的技術,讓垃圾資源化,包括建立廚餘生質能廠,以及機械分選生物處理(簡稱MBT)。MBT成本不高也較符合循環經濟原則,雲林、南投及新竹縣一開始都提出MBT規畫,去年新竹縣卻向環保署變更計畫,改成興建焚化廠。

新竹縣焚化廠的預定地在竹北鳳岡地區,18年前這裡也曾計畫建焚化爐,之後地方抗爭,環保署取消興建計畫,政府賠償廠商4.5億。附近是北部最大的烏魚養殖專區,漁民們說這裡是最適合烏魚子生產的環境,焚化廠預定地距離養殖區只有500公尺,漁民擔心未來焚化爐排放的有害物質,可能會污染魚塭。


新竹縣焚化廠的預定地在竹北鳳岡地區,18年前這裡也曾計畫建焚化爐,引發抗爭。

新竹縣每日生活垃圾是250噸,但規劃中的焚化爐處理量是500噸,民眾認為多出的量能,是讓廠商能燒更多的一般事業廢棄物。地方居民與民代轉戰立法院向立委陳情,立委林淑芬認為新竹縣用MBT的名義申請環保署補助,最後卻變成焚化爐,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

新竹縣為什麼從MBT改成焚化爐?新竹縣環保局代理局長羅仕臣表示,主要是考慮到MBT做成的衍生性燃料,目前並沒有暢通的去化管道。垃圾做成的生質燃料,未來能不能提供給電廠或工業鍋爐做燃料,這些問題地方政府不見得能解決,需要中央更積極協助。

在人口密度不高的東台灣,為了焚化爐要不要重啟,已經爭議了10多年。台東縣焚化廠在2004年興建完成,完工後只試燒過一次,反焚化爐自救會會長陳瑞明回憶試燒時的情景還是直搖頭。走進焚化廠,當年試燒後殘餘的垃圾還留在儲坑。焚化廠有兩個爐每天可處理垃圾300噸,但台東每天的垃圾量只有90噸,因為垃圾量不足,縣政府最後和廠商解約,賠償廠商19億元。

多年來台東家戶垃圾都委託屏東、高雄代燒,無法外運時則暫置掩埋場。2019年台東縣議會通過重啟焚化爐預算,預計花費5.6億修繕,2022年啟爐,未來除了燒家戶垃圾,也會燒掩埋場垃圾和農業廢棄物。環保團體認為,與其花5、6億重啟焚化爐,不如把經費用在建立廚餘處理系統和細分類資源回收站。


環保團體認為,與其花億元重啟焚化爐,不如用在建立廚餘處理系統和細分類資源回收站。

各縣市傳出重啟或興建焚化爐,讓環保團體質疑政府的垃圾政策是在開倒車。根據環保署資料,焚化廠的家戶垃圾有三到四成都是廚餘,但這幾年廚餘回收率卻持續下降。謝和霖認為目前缺的不是焚化爐,而是廚餘處理設施,他建議應該擴大廚餘處理量能,未來不單是垃圾,廚餘處理也可以跨縣市調度,縣市間互相合作,以有餘補不足,才不會造成資源浪費,讓垃圾處理效率最大化。

垃圾減量政策 牛步進行

垃圾減量要達到源頭減量最有效的做法,是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依據雙北經驗,實施隨袋徵收後台北市垃圾減量2/3、新北市減量1/2,雙北之外很多民眾也支持這種做法。2016年前環保署長李應元曾宣布要擴大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並且在2017年至少會增加一個縣市實施。三年過去,除了桃園有意在八德等地試辦,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縣市推動,也不見環保署更積極的作為。


垃圾減量要達到源頭減量最有效的做法,是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

當垃圾蔓延,掩埋場的問題、反焚化爐的抗爭又在各地重新上演。20年來我們對垃圾問題有做到超前部署嗎?還是任憑地方各自為政,能拖則拖,讓問題越來越難以收拾?面對成山的垃圾,我們的廢棄物政策是要往前走,還是向後退?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垃圾 進擊之路】

07/27(一) 22:00首播
08/01(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