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蝙蝠造棲地 公私協力促嘉義高頭蝠數量增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為蝙蝠造棲地 公私協力促嘉義高頭蝠數量增

2020年08月17日
公視記者 陳佳利 葉鎮中

如同其他的野生動物,棲地消失與劣化,也威脅蝙蝠的生存。只在夜間出沒,加上西方傳說營造的恐怖形象與傳染疫病的隱憂,理解蝙蝠的人不多,為牠們付出的人也很少,但是只要願意做,就能帶來改變。


一串一串掛在蒲葵樹上,這是每年春天飛來台灣育幼的高頭蝠。

種樹可以讓環境降溫、提升生活品質,你知道,種樹也能幫上蝙蝠嗎?不是所有的蝙蝠都住在洞穴裡,有些種類很需要樹。一串一串掛在蒲葵樹上,隨風搖曳,這是每年春天飛來台灣育幼的高頭蝠,遠看像是奇異果,近看會發覺,雖然白天是蝙蝠的休息時間,躲在樹上的高頭蝠,可忙著呢!

嘉義

端出紅蛋為高頭蝠寶寶慶祝滿月,嘉義四股社區居民不只為牠們獻上祝福,為了這一刻,居民默默的努力了好多年。四股社區緊鄰以候鳥聞名的鰲鼓濕地,很少人知道,這片候鳥的冬季樂園,夏天是高頭蝠餐廳,社區裡的樹是牠們的民宿。

原本社區裡只有一棵華盛頓椰子樹住著高頭蝠,居民擔心萬一颱風傷到這棵樹,高頭蝠會沒地方住,剛開始的時候,嘗試做了一些蝙蝠屋,但入住率不高,期待能有人送樹。皇天不負苦心人,真的有人贈送,而且正好是高頭蝠喜歡的蒲葵樹。


嘉義四股社區居民每個月至少會進行一次數蝠活動,紀錄數量變化。

在水保局工作的農村建設組科長王智緯,鼓勵他的丈人,將20多棵樹高3米多的蒲葵樹,捐贈給四股社區,並且以水保局的計畫資源,協助遷移。2018年移過來的蒲葵樹,在居民細心照料下,站穩了腳步,其中三棵,已有高頭蝠入住。

天色漸暗,高頭蝠要出去覓食了,站在樹下的人們也準備數蝠。居民每個月至少會進行一次數蝠活動,紀錄數量變化。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研究員徐昭龍表示,四股社區的高頭蝠,從一開始3、400隻,到現在超過2000隻,在地居民發揮公民科學家的精神,透過他們的紀錄,可以知道高頭蝠的生活情況是變好的。

四股社區居民蔡淑麗也說,不要等到數量變少成為保育類之後才來保育,在牠們很多時候,表示我們環境是好的,牠們是環境指標,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花蓮

台灣有37種蝙蝠,體型大多小巧玲瓏,只有一種翼展長度將近1公尺寬,讓看過的人永生難忘。樹棲型的台灣狐蝠,因為大環境改變,數量驟減,成為一級保育類動物。


樹棲型的台灣狐蝠,因為大環境改變,數量驟減,成為一級保育類動物。

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以果實維生,幫助許多植物授粉,維繫森林健康,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有個地方,穩定庇護著數量已非常稀少的台灣狐蝠。喜愛自然的生態顧問公司執行長吳昌鴻,經常前往郊區進行調查,最讓他感到意外的是,花蓮市區就有狐蝠。

謎樣的狐蝠,也曾出現在花蓮市的國小校園。對於極度瀕危的狐蝠,小朋友也想伸出援手。中正國小的吳庭葳老師得到校長支持,在校園裡種下三棵台灣狐蝠喜歡吃的稜果榕,期待牠們能再來到校園。


中正國小在校園裡種下三棵台灣狐蝠喜歡吃的稜果榕,期待牠們能再來到校園。

稜果榕是桑科榕屬,分布在低海拔山區與溪邊,是狐蝠喜歡的食物來源之一。近幾年狐蝠只在龜山島、綠島與台灣東部有少數目擊記錄,為什麼花蓮市會成為狐蝠的庇護站呢?

吳昌鴻表示,花蓮縣府在市區種了大葉欖仁、福木、大葉山欖等樹種,加上原本就有的榕樹、毛柿等,這些樹的果實狐蝠都會去吃,食物種類變多,選擇性變高。


花蓮市這處溪畔因為長期整治,導致許多原生植物消失,縣政府決定種回來。

花蓮市有處日式建築群,被稱為將軍府,也有許多狐蝠喜歡的樹。吳昌鴻帶領的團隊,鼓勵當地居民,在進行治安巡守時,也留心觀察狐蝠,成為在地的守護力量。保護狐蝠,需要結合在地居民與政府,一起建立共識,制定可以保護地方的規則,慢慢往前走。

守護的力量,從民間滋長,對公部門也產生影響。流經花蓮市的溪流,原本溪畔有許多狐蝠喜歡的稜果榕,長期整治,導致許多原生植物消失,花蓮縣政府在前瞻水環境的整治計畫中,決定將消失的植物種回來。

台北

彌補開發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剝奪,台北市也正在發生。內湖區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的排水箱涵中,住著台灣葉鼻蝠,水利處與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合作,希望進行牆面改善,讓葉鼻蝠倒掛時,能有更好的抓點,住得更舒服。


水利處與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合作,進行牆面改善,讓葉鼻蝠倒掛時,能有更好的抓點。

水利處特地配合葉鼻蝠作息,選在夏夜晚間七點,葉鼻蝠出外覓食後,將材料運進箱涵,降低干擾。準備了木纖板、鐵焊鋼絲網與樹脂砂漿三種材質,每種材質以1公尺乘10公尺的面積裝設,葉鼻蝠最喜歡的會是哪一種呢?

蝙蝠不是遠在天邊或藏在山裡的野生動物,牠們其實離我們很近。寺廟建築的縫隙,就常有蝙蝠住著。從文化的角度,蝙蝠是福氣的象徵,仔細觀察建築裝飾細節,也隨處都有蝙蝠的圖騰。從生態的角度,蝙蝠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當人們造成野生動物的棲地減少,在能力範圍內,體貼一點,多做一點,儘管力量微薄,只要開始改變,野生動物活下去的機會,就能多一些。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為蝙蝠造棲地】

08/17(一) 22:00首播
08/22(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