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便當菜「菊池氏細鯽天婦羅」 池上如何守護稻花魚、終結毒鳥危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消失的便當菜「菊池氏細鯽天婦羅」 池上如何守護稻花魚、終結毒鳥危機?

2024年12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 萬巧蓉 報導

台東遠近馳名的池上便當,承載的不只是美味,還有大地與生態的故事。然而,當第一代池上便當的經典主菜——菊池氏細鯽(又稱稻花魚)悄然在大坡池與稻田間消失,這份滋味可能再也無法被復刻。今年10月,池上的毒鳥事件——上百隻麻雀在田區一帶死亡。這些跡象都警示著未被看見的生態問題。

過去池上便當的左上角是稻花魚的位置,如今該處僅能以柴魚片取代。攝影:萬巧蓉

池上便當的代表菜 菊池氏細鯽的復育路

熱騰騰的池上鐵道便當、金黃稻浪與鐵道風光,是許多人對池上的美好印象。11月20日,熊良心為台東旅宿業者舉辦「池上飯包與它的產地」踩線團,除了讓參與者了解昔日魚米之鄉池上的生態榮景,與當今受衝擊的生態與文化,更期盼能結合保育與觀光產業,實現環境友善的永續旅遊。

熊良心專員洪韋翔介紹,大坡池過去水產資源豐富,原生魚類有大坡鯽魚、台灣石鮒、米蝦等。鼎盛時期,有十多戶的漁家以捕撈池內生物維生,大坡池也是當地人獲取海鮮的主要來源,而「大坡池之上」更是池上的名字由來。

當時活躍在大坡池與水稻田間的菊池氏細鯽,數量豐沛,可穩定供應便當菜色,便以天婦羅形式,成為第一代池上便當的主菜之一。然而,隨著農藥與肥料的噴灑使用、棲地受到改建破壞、外來物種的入侵,讓菊池氏細鯽幾乎在大坡池中絕跡。

熊良心教導參與活動的民眾,如何辨別外來種與原生種魚類。攝影:萬巧蓉

大坡池過去面積約為現在的四到五倍,如今僅剩27公頃。附近耕地增加,以及開發公園、人工島,都使濕地範圍進一步縮減。此外,外來種如吳郭魚、台灣馬口魚、泰國鱧等,也對原生水域生態帶來極大威脅。

為了復育菊池氏細鯽,熊良心團隊與台鐵合作,在池上車站前方設置生態池。初期面臨極大挑戰,甚至難以找到存活的原生種。但經過三年努力,已成功復育數百隻菊池氏細鯽,讓人得以一窺大坡池昔日的生態縮影。

池上車站前,有熊良心與台鐵合作的生態池,已成功復育數百隻菊池氏細鯽。攝影:萬巧蓉

從友善驅鳥到生態力報告:池上米的綠色轉型

10月份,熊良心揭露了上百隻麻雀集體死亡在池上稻田邊的「毒鳥事件」,引發關注。熊良心執行長林耿弘指出,池上米享譽全台,但有些人為了防止鳥啄食成熟稻穀,於是將稻米泡農藥,然後灑在農田周圍,誘使鳥類誤食中毒死亡。數年前,生態工作者便觀察到此現象,死去的鳥群中甚至曾出現保育類環頸雉。當地生態工作者也擔心,若有動物捕食毒鳥,恐怕會二次中毒,進一步擾亂生態平衡。

為了在保護農作與維護生態之間取得平衡,熊良心自2019年起與台東農友合作,啟動「友善驅鳥1.0計畫」。以生物防治為核心,透過製作老鷹風箏、鷹眼球和仿真鷹偶等道具,放置於田間嚇阻鳥類,有效減少農損,在初期讓稻米產量增加了約一成。

然而,熊良心發現,該作法在猛禽較少活動的地區(如台東市區)效果有限,因此又在2022年推出「友善驅鳥2.0計畫」改良版,與訓鷹師合作,藉由引入受訓鷹類到田間巡邏,成效更好,產量提升超過一成。驅鳥計畫以生物友善的方式保護農產量,實現環境與產業的雙贏。熊良心也期盼,接下來能連結支持永續產業的消費者與小農,創造雙贏的買賣模式。

在田間巡邏的鷹與鷹形狀的風箏。攝影:萬巧蓉

為了提高生產環境的透明度,熊良心也參考企業永續報告書的概念,協助小農定期製作「生態力報告」。報告記錄田間出現的各種物種、物種的活動軌跡與出現頻率,以及生態攝影機捕捉的影像,同時標示出符合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讓買賣雙方能對環境友善的稻米有進一步的認識。

池上車站前,矗立一座裝置藝術寫著「池上歡迎您 賞水波稻浪 品人味空氣」,也道盡了池上的魅力。然而,當觀光熱潮愈發熱絡,這塊土地如何以不衝擊生態前提下,找到與地方共好的永續觀光之路?在池上,曾經的魚米之鄉正在探索解答。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