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斑蝶標本訴說台灣自然史 林試所標本館「合體」替保育奠基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紫斑蝶標本訴說台灣自然史 林試所標本館「合體」替保育奠基

2020年08月25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台灣5種原生紫斑蝶中,以大紫斑蝶(Euploea phaenareta juvia)體型最大,展翅可達11公分,1960年代就不見蹤影,一般認為已於台灣滅絕;有「帝王蝶」之稱的大樺斑蝶(Danaus plexippus)曾分布於台灣,同樣也於1960年代後在台灣銷聲匿跡。在這之前,不知何時於何地捕捉了牠們的身影,做成標本保存於農委會林試所昆蟲館,得以訴說這段自然史。


台灣原生紫斑蝶有5種,其中大紫斑蝶於1960年代失去蹤影,徒留下這份不知出於何人於何地製作的標本。圖片來源:農委會林試所

林試所昨(24日)召開記者會,介紹轄下植物與昆蟲兩座標本館,並宣示與台灣大學、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標本館「合體」,壯大標本館功能;其中幾份具歷史意義的標本,提醒我們不忘其帶來的教訓。

與森林相依存 昆蟲標本館生機無限

每份標本都凝結了一個當下的時空記憶。上述的兩份標本,只知道大紫斑蝶標本為一雌性個體,大樺斑蝶標本為一雄性個體,採集人與採集時間均不詳。

「1960年代之前,大紫斑蝶、大樺斑蝶普遍存在,沒有特別在意或刻意採集。」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主任陸聲山表示,目前兩個物種僅剩各一份標本,只知道年代,是誰、在哪裡採集未加紀錄。

當時沒想到有朝一日這些物種會在台灣消失蹤影。另一個標示昆蟲標本典藏重點,當屬2015年一發表就消失的「台北脊頭鰓金龜」(Miridiba taipei),之所以能發表,端賴完善的標本典藏。1967年在台北植物園採集的金龜子標本,經研究人員不斷比對國內外標本後確認為新種,卻在原生地多年遍尋不著牠的蹤跡,讓人憂喜參半,有如洗三溫暖。


1967年在台北植物園採集的金龜子標本,安穩地典藏於標本館中,讓研究人員得以在近代確知為新種「台北脊頭鰓金龜」(Miridiba taipei)。圖片來源:農委會林試所

林試所昆蟲標本館擁有全台最豐富齊全的夜蛾、蜻蜓、蜂類蒐藏;影響原生植物刺桐甚劇的刺桐釉小蜂,以及桉樹釉小蜂等植食性昆蟲,透過植物與昆蟲標本館館藏交相比對,確認是外來種的身分,由此說明昆蟲標本館的重要性。陸聲山解釋,昆蟲標本館一開始是因森林蟲害防治,將研究人員採集的昆蟲標本集中保存。

隨著數量增加而提供更多元的任務,至今昆蟲標本館館藏計75萬份,包括近20萬份的典藏針插乾燥標本,及300多份模式標本,為台灣昆蟲系統分類、森林資源保育等工作奠基。

未來,林試所將與台大昆蟲系、昆蟲標本館合作,協助彼此昆蟲類別鑑定、在各自擅長的類群分享資源與新知,一些特殊的標本有機會交換等。

台灣最古老的昆蟲標本大概都蒐藏在台大。台大昆蟲系教授柯俊成受訪時表示,台大昆蟲標本館典藏的昆蟲標本介於30~40萬份之間,許多具有歷史性的標本,也有超過百年的標本,早期是與農業試驗所合併,後來各拆成一半,功能也朝向教學用途。

昆蟲是全世界最大類群,台灣已知的昆蟲大約2萬5000種以上,實際上遠超過這個數據,估計要乘以十倍。台大昆蟲系主任蕭旭峰受訪時表示,昆蟲分類永遠做不完,保守估計還有一百年以上才做得完,非常需要更多人才投入。「台灣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昆蟲沒有人研究,很多類群乏人問津。」陸聲山也說。

最有歷史植標館 全球百大持續壯大中

全球有3324座植物標本館、3億8000萬份植物標本。館藏約53萬的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去(2019)年排名全球91名,館藏還包括1900份模式標本,以及台灣杉模式標本;另外蒐藏近98%台灣原生植物種類。


林試所植物標本館鎮館之寶,莫過於台灣杉模式標本了!攝影:廖靜蕙

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致詞時分享自己對於大自然觀察的經驗,除了拍攝近2萬張蝴蝶照片,他也肯定標本創造的價值,是重要的時空指標。

林試所長張彬指出,標本館紀錄消失或保留的物種,說明土地利用改變的結果,也保存台灣豐富的自然寶藏、提供研究發展。目前植物標本館已有40萬份標本完成數位化,昆蟲標本館有10萬份已數位化,合計有50萬份數位化標本資料,可以隨時提供民眾便利查閱。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