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8秒誕生一份植物標本 大自然的時空館藏 千元鈔上的塔塔加薊「驗明正身」就靠它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全球每8秒誕生一份植物標本 大自然的時空館藏 千元鈔上的塔塔加薊「驗明正身」就靠它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年會 台灣植物分類的時光之旅

2020年06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千元鈔上原以為是玉山薊的植物,去年正式發表為「塔塔加薊」,用來命名的標本稱為「模式標本」,現收藏於屏東科技大學植物標本館,留下命名證據,也成為植標館的靈魂。台灣植物分類學會理事長胡哲明受訪時表示,植物標本為野外採集的植物留下時空分布的證據,以及解決分類問題。

每8秒就有一份植物標本 全球植標蓬勃發展 文創商機等著發現

「(為了製作標本)壓下植物的那一刻,也使當下的時間凍結了,我們因此得以知道植物在此時開花,釋放當時的物候訊息,在當地氣候變遷研究中,留下時空變異程度最直接的證據。」胡哲明受訪時說,當一個國家具有運作良好的標本館,代表重視基本資料的建置和收藏,是國力的展示。

壓下植物的那一刻,時間與物候訊息也跟著凍結了。攝影:廖靜蕙
壓下植物的那一刻,時間與物候訊息也跟著凍結了。攝影:廖靜蕙

今年台灣植物分類學會年會即以「台灣植物分類的時光之旅」為題,探討植物園與標本館在植物分類上的重要地位以及發展現況。

標本製作是沒落的工作?林業試驗標本館(TAIF)館長鐘詩文從近8年來全球標本館的發展來看,8年來(2011-2019年)增加430家標本館、32,252,698份標本,也就是每8秒就有一份植物標本產生,顯示標本製作在全球受到極度重視、且蓬勃發展中。

全球有3324座植物標本館、3億8000萬份植物標本。一座標本館的重要性,從其館藏來評定。館藏約52萬的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標本館,去(2019)年排名全球91名。

鐘詩文說,TAIF為台灣年紀最大、館藏最多的標本館,只是,近年來館藏停滯不前,2018年TAIF全球排名是87,短短一年降到91名。他認為,以全球標本館發展速度,在缺乏經費和人力下,掉出百大是遲早的事情。

不過他也提及,若將全台15座植標館標本加總,全台共164萬多份標本,若成立國家標本隊,就擠進全球30大,展現出台灣另一項奇蹟。

植物標本館未受重視與充分利用,與人們對植物的想像、未理解植物標本館蘊含的資訊有關。胡哲明認為,植物園和標本館後端的教育、展示、遊憩、文創商品設計、跨域合作,不但讓民眾感受到植物之美好,更深具產業潛能。世界幾個知名的植物園,光是販售文創產品,就足以支持其運作。

走入標本館 尋找鎮館之寶

每座標本館都有獨特、不可替代的收藏。林試所植標館館藏特色包括52萬份標本、1900份模式標本,都是全台最多,其中包括台灣杉模式標本;另外蒐藏近99%台灣原生植物種類。

中研院植物標本館(HAST)的鎮館之寶,當屬菊科分類大師彭鏡毅的畢生採集,以及研究團隊由亞洲各國採集的秋海棠屬植物標本;此外,高雄醫學大學贈與的島田彌市的標本、台灣大學教授蘇鴻傑退休後致贈的800多份蘭科標本,及中國橫斷山區採集隊成果複份標本全套等,更是全台僅有。

致力於秋海棠屬分類的彭鏡毅博士,為HAST留下2萬5000號採集紀錄。圖為台北植物園的蘭嶼秋海棠。攝影:廖靜蕙
致力於秋海棠屬分類的彭鏡毅博士,為HAST留下2萬5000號採集紀錄。圖為台北植物園的蘭嶼秋海棠。攝影:廖靜蕙

至於中研院植物標本館歷史,可追溯到1961年、由時任植物所助理研究員的莊燦暘創立,隔年隨著莊燦暘赴美深造,運作旋告停頓。1982年底,已故的彭鏡毅博士加入中研院植物所,補足中研院20年來在植物分類學領域的空缺、恢復標本館的運作,並以HAST申請登錄於國際標本館索引。

彭鏡毅生前十分重視採集,留下2萬5000號採集紀錄,目前14萬6000份研究人員因研究需要衍生出來的標本,250份模式標本,87.1%數位化。2018年開拓的開放博物館,今年即以彭鏡毅的秋海棠研究為主題。

德不孤,必有鄰 小標本隱藏大秘密

植物分類學會今年頒發終身成就獎,得主是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名譽教授,多年來擔任屏科大植物標本館館長的楊勝任。他說,一生與標本館為伴,雖孤獨卻快樂,雖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動作,卻可能帶來不同的結果,例如發現新種、新紀錄種,是「德不孤必有鄰」。

製作標本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動作,卻隱含機會。攝影:廖靜蕙
製作標本日復一日重複相同的動作,卻隱含機會。攝影:廖靜蕙

「不要小看任何一份標本。」鐘詩文引述放克(Funk)所言,「科學思維上的重大革命,都源於以館藏為基礎的研究而產生。」知名的「大陸漂移學說」最重要的證據即來自於大量的化石標本及動植物蒐藏,因此發現大西洋兩端的陸地,在古代有近緣的生物存在,證明過去是曾經相連在一起的大陸。

1958年成立屏東科技大學植物標本館,楊勝任形容是小而美,國際標本館索引登記為「PPI」,館藏8萬多份標本,其中28份正副模式標本,包括張之毅發表的千元鈔「塔塔加薊」,以及最近發表的「大武獨腳金」模式標本就典藏於此。另外,台灣藤本植物520多種中,已收集300多份標本。與標本館搭配的是20公頃的植物標本園,以保存南部重要樹種為主。

植物園的延伸 標本館、圖書館自成系統

植物園和標本館的關係緊密,「植物園就是一座活的植標館,而植標館更是植物園的延伸。」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楊宗愈博士以此說明。

提到植物園的濫觴,西方始於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1545年成立的植物園,東方則以中國各朝代的花園最具代表性,漢朝扶荔宮開始,可說是最早的紀錄。台灣則始於具百年歷史的台北植物園,面積曾累積達17公頃,至今僅保留8.2公頃,園區展示1221種植物,活體植株約5500株,原生種577種,其中有百餘種受威脅物種。

台北植物園保存近年發現、野外族群稀少的囊桴竹。攝影:廖靜蕙
台北植物園保存近年發現、野外族群稀少的囊桴竹。攝影:廖靜蕙

西方植物園多數與藥用植物園相關,為了學習植物知識、教學方便,而有了植物標本製作;為了方便學習與蒐藏,多數是將標本貼在一張紙上,可能因物種彼此相似,或採集地點相同,最後再結集成冊。當收藏累積到一個數量,就形成專職收藏植物標本的建築。最早是義大利托斯卡尼的標本館,接著是16、17世紀瑞典林奈,以及倫敦成立的林奈標本館。

重要的標本館都有專屬的圖書館,而且館藏豐富,包括重要的植物學者的畫像、照片以及採集手札等。

楊宗愈說,植物園將採集的植物種活,標本館則透過標本,收藏採集證據,累績的知識出版成書,進入圖書館,形成三者互為一體,互相支援的樣態。台灣無論是林試所、科博、台大、屏科大等標本館,都具備這些條件。

植物標本製作不停歇 每份標本都珍惜

「植物標本收集,永遠沒有完整的一天,因為總會有新種的發現,或現有的植物標本,年代永遠,仍需持續採集,了解野外現況、收集物候訊息。」胡哲明說,雖然有新的標本館成立,但更多標本館因後繼無人,不得不把館藏送給管理更好的標本館,黯淡收場。台灣幾個比較大的標本館都努力維持,但皆因經費不足捉襟見肘。

植物標本製作的需求雖然存在,但並不適合成為產業,當標本可以賣錢,造成商業大量採集時,植物野生族群勢必面臨族群崩潰的壓力。胡哲明說,從植物分類者的立場絕不鼓勵買賣標本,無論教學或研究製作的標本,都希望最終能回到標本館,繼續訴說自然的秘密。

生態教育園區:另類植物園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植物標本館收藏6萬多份標本,採集的植物活體,則進入具有展示教育功能的「生態教育園區」,可說是廣義、另類的植物園概念。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何東輯說,生態教育園區佔地3.5公頃,蒐集及保存的原生植物共160科697種,其中約10%為台灣植物紅皮書名錄所列之受脅植物。近年來,除傳統的種原培育與繁殖方式外,也嘗試以組織培養技術,建立葦草蘭(Arundina graminifolia)、紫苞舌蘭(Spathoglottis plicata)等瀕危物種之繁殖體系並培植於生態園區。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